聚焦重点产业,抢抓新一轮变革机遇,深度优化结构调整,今年以来,津南区通过走访调研、撮合对接等多种形式,促进汽车产业“链”上企业紧密“牵手”、提质升级,让产业链需求端、供给端更加有效衔接,锻造高质量发展新韧性。
在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之一——天津凌云高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凌云汽车)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7台智能机械臂旁,工人们通过自动化操作系统,将一块块原材料加工成形状各异的零部件产品。
“这个区域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点焊自动化生产线。去年,这条生产线主要制作门槛产品,今年以来,聚焦前舱支架的标准化制造,日产能达到600件。”天津凌云汽车技术部经理周志家介绍说。随着新能源订单的大幅增加,公司通过标准化改造,实现了工装的自动切换,满足不同客户对不同车型、不同产品的订单需求,员工们通过轮班做好下游企业“定制化”服务。
据悉,天津凌云汽车在今年前5个月完成产值81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60%。企业还抢抓经济社会强劲复苏的有利时机,开足马力、拓展产能,力争在汽车零部件“赛道”实现新突破。
在厂区北侧,一座建筑面积6600余平方米的新厂房拔地而起,将主要研制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汽车防撞梁、座椅横梁以及前机舱支架等新产品,目前厂区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天津凌云汽车总经理刘卫兵表示:“得益于政府在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上下游汽车产业关系更加密切。新项目落地天津凌云,从新厂区选址建设到样品试制都很快。预计新项目建成投产后,单车配套额在600-1000元左右,从新品量产到产品停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大约能为我们带来的收益达9亿元。”
天津凌云汽车的提质升级让作为上游合作伙伴的天津世亚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压力倍增。进一步革新研发技术、提高生产效能,天津世亚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新承接的10个新项目已经进入在制阶段。
“从研发这个角度来说,今年我们新投入了一个转图软件,就是3D到2D的建模转图,效率提高了60%以上。”天津世亚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立明拿起办公桌前的电脑图纸,介绍起今年以来的产业新变化。他说:“目前,加工厂商已经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链,我们不需要出天津市或津南区,大约1-2个小时就能达到供件区,找到供应商,实现包括冲压、线割、电泳、PVC等全序加工,极大提高了效率。”
在天津世亚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冲压生产、焊接包装有序运转;发货区内,准备发往上海、长春等近10个地区的各品牌货品装满货箱。
许立明说:“现在有6款新车型的在制模具,应用于新能源车的模具占比达到80%以上,库存量已超过200吨。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能,我们投入了新采购的800吨冲床,最大生产效率达到每分钟30-40冲次,一天的产能可以达到16000冲次,这个效率是我们单工序生产的6-7倍,这也是我们公司目前生产制造方面的一个强项。”
今年以来,津南区对制造业产业链进行系统梳理和重构重建,并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列为智能制造产业链的重要细分领域。全区58家汽车产业“链”上企业协同创新、聚力发展,小模具、小构件走进大品牌、承接大订单,智能网联车、车联网产业和应用场景深度研发、开放测试,产业集聚效应和融通发展格局持续凸显。
“我们通过对接座谈、走访调研等形式,进一步发现,全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支撑引领作用突出。于是,在落实国家级、市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需求和津南区产业发展实际,正在研究制定区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搭建重点企业库,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实施‘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工程,打通部门界限、打开企业围墙、促进融合发展。”津南区工信局创新发展科负责人介绍说。
下一步,津南区将围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引进驱动系统、动力电池、新能源电机、先进变速器等领域项目,推动汽车零部件向通用化、电动化、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