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旧的玻璃柜台,一排老式的格子货架,老算盘、老广告画以及琳琅满目的日用百货、糖果副食……这是津南区小站镇供销社副食二店至今依然保持的模样。尽管商店的风格略显陈旧,但这里的物品一应俱全,不仅满足了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更承载着无数60后、70后、80后的亲切回忆。
供销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组织,曾经盛极一时,却又一度沉寂。随着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步伐的加快,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吹响了“再次创业”的号角。近年来,该社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工作大局和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供”“销”“服”主责主业,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全面盘活社有资产,全方位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可以说,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经过积极探索找到了改革发展的“金钥匙”,走出了一条具有津南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创新机制 夯实发展主阵地
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1月的南郊区供销合作社,在70年的历史变迁中,它可谓几经沉浮。如何走新路?唯有改革才能破题。
为彻底改变供销社形象,恢复农资综合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日用消费品服务的供销主渠道作用,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紧紧围绕“政府供和市场销”的新时代理念,以“党建+”统领各项工作,利用一切有力因素和资源,抢抓转型定位机遇。
基层社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是供销社发展的根基。为了充分发挥基层社的关键作用,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班子成员一方面带领中层干部直插基层供销社、社有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围绕基层社组织机构建设、村社共建、经营管理等重点内容开展蹲点调研,通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巩固一批、提升一批、做强一批的“五个一批”方式,分期分批实施基层社分类建设与改造。
另一方面,他们选优配强基层社党组织领导班子,落实党组织重大决策前置程序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深化劳动、人事、工资体系和考勤制度改革,严格考核、兑现薪酬,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同时,通过按月、按季召开调度分析会、现场办公会等形式,推进供销系统“一盘棋”谋改革、“一股劲”抓发展。
思路理得清晰,行动变得有力。截至目前,津南区供销系统各类经营网点达到330个,经营面积实现15万平方米,通过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恢复重建和提升改造,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得以搭建,基层网络实现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基层社也一改往日阵地萎缩、功能弱化的形象,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了让改革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再次进行了深入谋划,对社有资产和人员进行了重新整合,社机关干部职工跳出舒适圈,以企业职工身份加入了2024年3月份注册而成的津南区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掀开了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社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据悉,该集团下设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消费、资产经营与管理、再生资源销售、食用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众多业务板块,成立后将持续巩固和发挥供销系统在智慧菜市场、社区门店、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冷链仓储基地、区域商贸流通体系、本地农产品及应急保供等领域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农民保收、市场保供”的作用。
“干”字当头,“实”字为要,深化改革充分释放了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让津南区供销社在直面市场机遇与挑战中迅速行动,打出了一套转型升级、企业混改、发挥人才效应、以商哺农的“组合拳”,为供销合作社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提供了“新样板”。
助农惠农 织密服务保障网
谷雨节气刚过,小站稻育秧工作正在津南大地火热进行。在此期间,稻田管理也在如火如荼开展,各种植区抢抓有利时节,加快推进春耕备耕各个环节,以最佳姿态静待高品质秧苗“入驻”。
在安平顺达农业合作社,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庄稼医生”刚刚对土壤、水质进行了检测,并指导种植户调整土壤营养含量,把控水肥用量等。“如今水稻种植的全过程,都有专家手把手指导,我们特别安心,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保障,小站稻品牌越来越响亮。”安平顺达农业合作社经理李晶说。
这些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庄稼医生”,就是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创建的“庄稼医院”里的工作人员。他们兵分多路,除了提供测土、测水服务以外,还从农药、化肥、种子、农膜等农资产品上给予农户充分支持,通过综合服务和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品质,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自“庄稼医院”成立以来,已为农户提供了每年1.5万亩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邀请科技专家进行各类农技培训讲座20余次,帮助农户解决种植环节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
为持续优化农业生产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已建成区级农业生产服务中心2个,村级具备消费品零售、农产品购销、农业社会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功能的综合服务网点4个。
除了在生产方面提供服务以外,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还为其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农产品生产销售平台,以“供销万家”为主渠道并结合益农信息社和供销电子商务,构筑农产品的收购系统,让粮食深加工产品直接进驻津南区供销万家菜市场,进一步促进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同时,以建设津南区蔬菜基地、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为基础,区供销合作社持续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水平,建成村级为农服务综合中心,着力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覆盖区镇村三级”的物流配送体系。
“我们春耕备种需要大量购买种子、农药、化肥,还存在着较大资金缺口,区供销社了解后,主动帮我们与金融机构对接贷款问题,还给予我们百分百贷款利息补贴,让我们顺利购进了农业产品,解决了春季备耕备种问题。”李晶说。
在为农服务的道路上,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不仅从农业生产上给予农户帮扶指导,还在金融政策上全力护航,持续加强与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合作社+银行+担保”信用合作服务模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绿色服务通道,提供金融服务;围绕津南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荐和政策宣传,积极为农户落实利率优惠补贴等政策。
随着数字化改造深入推进,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探索“数字供销”平台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着力推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十四五”期间,全区供销系统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3000万元。
从服务田间地头,到搭建销售平台;从金融纾困助农,到探索“数字供销”,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农服务网络体系越织越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助农惠农“一条龙”服务功能愈加凸显,真正打通了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多元发展 焕发供销新活力
周末下午,走进整洁宽敞的供销万家菜市场海棠街店,市民三两成群挑选着新鲜食材,销售人员叫卖声此起彼伏,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家住附近的市民李阿姨先挑了几个土豆和西红柿,装进自己的帆布袋里,然后又向鲜肉区走去……“我就愿意到供销万家买菜,因为这里不仅蔬果生鲜品类齐全,而且价格实惠、品质有保证,特别值得信赖。”李阿姨说。
供销万家菜市场是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投资建设的综合性菜市场,它将农民产出的优质农产品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方式投入市场,最大限度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既解决了生产者卖出商品难的烦恼,又解决了消费者买商品贵的问题。
李阿姨每天都来的这家供销万家菜市场海棠街店建筑面积1000.36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一层销售生鲜蔬果、肉类、粮油副食,满足周围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二层供销美食城方便周围上班族、学生用餐,不仅推出小碗菜、精致菜,还引进了川鲁豫等不同菜系。自2023年4月29日开业后,该菜市场解决了周边社区近万人的买菜难题。除此之外,分布在辛庄镇、咸水沽镇、双港镇、双桥河镇、双新街、葛沽镇、八里台镇的7个供销万家菜市场门店均平稳运转,基本实现津南区区域全覆盖,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为适应新发展需要,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还将“电商销售”融入其中,对社有龙头企业的经营服务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成立硕丰供销公司,搭建日用消费品网络销售平台,补齐经营服务短板;成立天津金仓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优质资源,推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消费帮扶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打造“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的新零售模式,线上活跃用户4000余户,线下服务的大中型商户达到27家,年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
以“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在创建供销万家菜市场、金仓供应链的基础上,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新建光明楼社区示范门店,方便群众就近购买新鲜、齐全的生态农产品和日用百货商品。2024年,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还将继续推出10至20家社区门店,打造3公里配送圈,让群众买得便捷、吃得放心。
“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融入全区商业体系建设,在每个街镇至少建设一个商贸综合体、完成120个社区便民门店布局,打造区‘十五分钟’便民商圈;积极参与区域应急保供体系建设,打造北闸口5000吨冷链仓储基地为主体,其他集采集配渠道为补充的物资供应体系,提高应急保供能力;扎实推进生产基地、冷链物流、便民菜市场、‘数字供销’、东西部协作等项目建设,壮大自身综合实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实际成效确保综合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为津南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说到今后的改革发展,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主任赵军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