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夏日的晨光穿透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玻璃幕墙,映照在“市民走进达沃斯”活动现场,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普通百姓打开了瞭望世界经济的一扇窗。位于展馆一隅的消费帮扶展台上,来自甘肃省秦安县的苹果、蜜桃、花椒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选购。“这些土特产都是秦安老乡们精心种植的,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增收致富的希望。”天津羲源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经理李志强说。这方小小的展台,恰如一滴晶莹的水珠,折射出津南区消费帮扶工作“双向赋能”的深刻转变。
曾几何时,消费帮扶常受困于“政府搭台、财政唱戏”的路径依赖,津南区2024年消费帮扶的答卷却展现出崭新气象∶全年对口帮扶地区销售总额突破4.02亿元,其中政府直接采购金额不足5000万元。这组数字的背后,彰显出着帮扶理念的升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稳健有力地接过行政指令的接力棒,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
秦安县拥有61.37万亩果园、年产苹果86.8万吨、产值55.6亿元,为帮助当地百姓增收,津南区投入50万元产业合作奖补资金,引入科技资源,强化分选、冷藏、深加工能力,精准滴灌当地苹果产业链薄弱环节。此外,在兴国镇高坪村,津南区投入250万元匠心规划,拆除空心院落,提质千亩桃园,60多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托起村民致富梦。津南的帮扶资金,如同高效的“产业酵母”,催生规模与效益的乘数效应。
陇东黄土高原腹地,邵寨的黑垆土历经岁月沉淀,富含有机质与矿藏;显著的昼夜温差,成就了小麦蛋白质的丰盈与麦香的醇厚。然而,这深藏高原的“黄金麦粒”,却因加工粗放、销路单一,长期困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津南区精准捕捉到这一痛点,投入100万元协作资金将灵台县一处闲置校舍激活为现代化手工面原料加工产业园。园区内,“村集体运营+镇政府专班管理”模式高效运转,陇东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此扎根,严格的无添加工艺守护着小麦原始纯正的风味。
园区年消化本地小麦1800余吨,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强力引擎,更关键的是,在津南区供销联社的穿针引线下,园区与津南供应链巨头金仓公司签订了独家代理协议。当满载30吨邵寨面粉的货车跨越千里驶抵津门,这场变革不仅悄然重塑着帮扶的内在逻辑,更深刻揭示了津南消费帮扶的核心密码:以市场化机制激活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循环。
如何破解“质优价低”困局,是消费帮扶走向深水的关键。津南区深谙品牌即竞争力、信誉即生命力。一方面,铁腕严把品质关,出台管理办法,对帮扶企业实行动态监管;另一方面,慧眼识珠勤“造星”,倾力培育“邵寨面粉”、“秦安蜜桃”等承载地域文化的地标品牌。达沃斯展台上李志强的自信推介,正是品牌价值提升的鲜活印证。当深山的“土疙瘩”贴上“品质保障”标签,便能在市场蓝海中赢得尊严与溢价。
为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津南区双管齐下,除促成灵台面粉与金仓供应链的深度合作外,更邀请甘肃龙头企业入驻区内的大型交易集散中心。同时,依托官方平台并开拓新媒体端口,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全年精心策划的主题活动,让帮扶产品深入津门百姓家。当市场机制深入肌理,帮扶便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津南区消费帮扶的实践,其价值远超经济数据累积。它精心编织的,是一张横跨东西、共谋发展的“幸福网络”。他们以创新勇气打破传统帮扶思维定式,探索“优质资源双向流通”的市场化服务贸易新路;他们发挥国企优势,谋划在对口地区布局销售网点,构建“高质量物联网络”。这些“双向赋能”的举动,既激活了帮扶地区内需市场,也为天津企业开辟了新空间。受益于此,消费帮扶正升级为驱动区域协同的强劲引擎。
更深沉的力量,在于促进心灵相通与情感交融。当津门百姓餐桌上飘起灵台麦香、品到秦安清甜,一种基于认同的情感纽带便悄然建立。持续开展的文化交流、非遗展示、文旅互荐及“结对认亲”,都在加深着血肉情谊。如今,消费早已升华为促进团结、协调发展的温暖桥梁,当理念落地生根,协作的果实便格外甘甜。
津南区的消费帮扶之路,早已超越简单交易。它以市场为犁,深耕希望沃土;以品牌为帆,助力产业远航;以流通为桥,贯通山海阻隔;更以共赢为魂,书写着从“授人以鱼”到“共建鱼塘”的时代新篇。
黄土高原饱含阳光的麦粒,在海河南岸化作滋养万家的芬芳。这条蜿蜒千里的路,每一步都印证着朴素真理:真正的帮扶,在唤醒内生之力;持久的协作,源于共同之梦。
当灵台的磨盘转动希望,当秦安的果树结出未来,津南与远方的和声,已然汇入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