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角市场氤氲的烟火气中,一位食品经营户紧锁的眉头倏然舒展——不规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本该招致处罚,却意外得到豁免,这一切,都源于他在“市场规范经营指导站”的日常督导下,一丝不苟地履行了进货查验义务。津南区市场监管局作出的免罚决定,让经营者如释重负:“能够免除处罚真是太好了,我一定立即整改!”
这并非偶然的温情个案,正是津南区创新探索“体检式监管+诊疗式执法”机制结出的硕果。当监管者放下罚单、提起“药箱”,这套将医疗理念深度融入行政执法的创新模式,正悄然重塑着区域的营商环境生态。
制度破冰:从“罚单先行”到“服务前置”
长久以来,“以罚代管”的僵化模式饱受诟病。津南区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系统性推出《津南区关于在环境保护、应急管理、市场监管、交通、规划资源等执法领域开展前端服务的指导意见》,并配套出台详实细则。其核心,在于彻底重构执法理念的基因,构建 “预防为主、轻微免责、重违严罚、过罚相当、事后回访、合规指引” 的全新闭环。
改革的第一步,是前置“体检”。如同为市场主体进行定期健康筛查,监管部门基于风险画像,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量身定制动态“体检清单”。依托食品安全综合巡更系统等数字化工具,整合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数据,一份份精准的“体检报告”得以生成,为企业精准“把脉”,直指病灶根源。
当“病灶”显现,执法并非简单开具“罚单”。津南区用足用好《天津市市场监管领域免罚清单》和裁量规则,对非主观故意、危害轻微且及时“康复”的行为建立“容错机制”。说服教育、警示告诫、指导约谈、信用修复等柔性“处方”成为首选,推动企业主动纠偏、强健“体质”。金角市场商户的免罚经历,正是这套“诊疗”理念的温度体现。
“我们追求的是‘法理相融、宽严相济’。处罚从来不是目的。”津南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道出初衷,“引导企业知法、懂法、守法,从源头预防违法,让执法兼具力度与温度,才是根本之道。”
实践深耕:全周期“把脉问诊”助企强身
津南区的创新绝非纸上蓝图,一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服务体系在实践中日臻完善。
风险预警,重在“未病先防”。走进双桥河镇一家工贸企业的车间,应急管理执法人员手持记录仪,化身严谨的“安全医生”。从消防通道的合规间距到数控机床防护装置的连锁感应,从配电室绝缘用具的检测记录到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岗位落地,每一处细节都经历着毫米级的“扫描”。这种“清单式推进、闭环式管理”的深度“体检”,结合专家力量直指隐患核心。区应急管理局联合街镇力量,“四不两直”深入企业,推动建立“隐患即事故”的整改机制,力求安全无死角。
精准“诊疗”,贵在对症下药。针对中小企业无力聘请专家的痛点,津南区整合政府专家库资源,推出“多企共聘专家”“专家现场会诊”等公益服务。执法人员与企业围坐一堂,共同剖析违法风险点与安全隐患,开出一份份个性化的“法律风险会诊报告”。截至当前, 已累计为5142家企业有效管控违法风险,出具4426份风险“会诊报告” ,成为企业防微杜渐的宝贵“法律保健指南”。
一站整改,助力高效“康复”。对于确需“治疗”的企业,执法机关并非一罚了之,而是化身“康复师”,协助量身定制“一站式整改方案”,清晰列明风险明细与达标路径。累计协助拟定方案4425次,助力3976家企业“一步到位”完成整改。后续的2682次跟踪回访,则如同疗效追踪,确保“药到病除”、不留后患。
信用修复,旨在“重塑健康”。对于曾受处罚的主体,津南区主动伸出援手,了解其困境,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失信主体依法依规进行“信用修复”,鼓励其“主动纠错、重塑信用”,实现“能修尽修”,让企业重拾市场活力与尊严。
这种治理创新不止于单次干预,更在闭环服务中构筑着营商环境的“免疫系统”。执法机关为企业量身定制“一站式”整改方案,应急管理部门的“清单式推进、闭环式管理”确保3976家企业实现隐患清零。尤为可贵的是,信用修复机制为受罚主体铺设重生之路——这不是对过失的简单宽宥,而是通过重塑信用价值激活市场细胞的生命力。正如双桥河镇安监人员既当“啄木鸟”也做“店小二”,将服务基因植入监管全链条时,一种超越传统监管关系的共生生态正在形成:政企定期对话的“季报送”机制如同经络,将政策养分源源不断输送给市场主体;而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中政企联动的防护网,恰似为区域经济锻造的韧性铠甲。
未来之路:深化与推广的思考
津南区的改革探索步履不停。站在新的起点,津南区正着手打造“体检式监管+诊疗式执法”2.0版,其核心是探索“信用+服务”监管模式,引导激励企业主动守法、及时修正,进一步筑牢系统性风险防线。与此同时,津南区正将这套日臻成熟的模式,从市场监管领域向环境保护、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更广阔的执法领域深度拓展,力求编织一张全域覆盖、协同高效的现代化监管执法网络,持续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铺路架桥、注入动能。
津南区的实践,实则是服务型政府本质的回归。当“管理者”变为“保健医”,当执法记录仪不仅记录违规更记录帮扶,优化营商环境便从政策文本渗入街头巷尾的日常。金角市场商户舒展的眉头背后,是无数市场主体最真切的渴求:并非规避监管,而是期盼更清晰的合规路标、更温暖的发展陪伴。这种将“服务基因”深植执法骨髓的探索,正在消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二元对立——正如津南区应急管理局在数控机床前既查隐患也送“安全锦囊”的场景所昭示的,最坚固的安全防线,永远筑于政企共担责任的心灵契约之上。
在津南,一个服务型政府的轮廓逐渐清晰:以法治为纲,以服务为魂,在刚性的法律框架内施展柔性的治理智慧。当监管者俯身成为服务者,当事后惩戒转为事前预防,地区营商环境的土壤必将更加丰沃。市场经济的巨轮,终将在法理与温情交织的航道上,驶向更辽阔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