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漕运古镇——咸水沽,昔日以“津东第一镇”的盛名著称于世,河海交汇处商贾云集,市井繁华如画。
历久弥新,今日的漕运名镇,正以“三微四景”民生项目为妙笔,在古韵悠长的街巷间描绘新时代的锦绣篇章——通过“微更新”提升古镇新貌,以“微治理”激活城市活力,借“微幸福”点亮百姓生活,编织出一幅“小而美”的宜居城市图景,成为群众心中的新时代“津南首善样板镇”。
环境微改变,宜居品质再升级
2025年,你家小区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我家小区原来小广场地面坑洼积水,休息的长椅数量不够。今年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安装了半环抱的树椅,刷上了靓丽的颜色既美观又实用,设置了健身器材,划分出适合运动的场地,很贴心!”雅居园社区居民郭海艳说。
“去年,我们小区就建了楹联连心廊、摇摇马、秋千和健身器材,但就是晚上照明不足。这几天,我看到小广场安装了3盏射灯,儿童娱乐区安装了4盏照明灯,这下孩子们可以安心玩耍了。”金芳园社区居民刘学铭说。
“现在小区改造了消防设施、监控设施,房屋漏雨也进行了维修,还增设了充电车棚,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了。”紫江馨苑社区居民刘祥申说。
大到房屋居住安全,小到一盏照明灯,点滴变化都成为咸水沽镇居民今年心中最温暖的存在,这也是该镇“三微四景”民生项目建设的真实缩影。
今年,咸水沽镇采取社区书记揭榜挂帅的形式,压茬实施2025年“三微四景”民生项目,通过上级部门反馈,“两代表一委员”提案、建议,网格员入户走访,分析12345工单等渠道收集群众反馈问题;镇主要领导、班子成员讲党课、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基金管委会会同专业社工、专家团队通过集中走访调研收集居民诉求三种方式列出“三微四景”民生项目清单。上半年共125个项目覆盖70余个小区,项目内容涵盖党群服务站功能优化、便民设施增设、充电桩布设及儿童娱乐设施更新四大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46个项目,剩余项目预计于今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
聚焦高品质生活建设,在小区硬件设施普遍以维修更新为主的背景下,如何突破空间限制,因地制宜地创新服务场景供给?
沽上江南小区内一座便民食堂人气火爆,这原是一座闲置的配建楼,经改造后的食堂坚持公益惠民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安心的就餐保障。在满足社区老年人用餐需求的基础上,也面向外卖骑手和上班族等全年龄段群体提供服务,吸引各群体消费反哺社区困难群体助餐服务。自运营以来,便民食堂月均服务超4000人次,日均接待约150人次,不仅有效激活了长期闲置空间,更完善了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这是咸水沽镇制定出台的《咸水沽镇社区空间资源置换项目实施方案》的生动实践,秉持“整合资源、引领带动、解决问题”理念,该镇以设立首善社区基金为突破口,着力盘活社区空间载体资源,全面梳理整合全镇社区闲置空间资源,通过空间换服务、商业化管理、公益化运营等形式实现普惠化服务。
红星里社区联合彩艺坊画室,盘活闲置空间,累计开展书法绘画等文化活动20场。
祥福里社区采用“共享社区空间”形式引进区智力运动协会资源,开设中国象棋、国际跳棋等公益课程,并成功协办2025年全国国际跳棋、五子棋校际联赛。
益华里社区实施“空间错峰使用”,利用老年大学寒暑假引入其师资力量,面向青少年开办公益楹联书法班,现已成功举办四期,授课40余节。
……
“微改造”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让“宜居”成为这座古镇的新标注。
协商制议事,群众自治显活力
夏季进入了尾声,丰收路社区里的邻里花园却还在争奇斗艳,这多亏了养护花园的志愿者们定期精心呵护,姹紫嫣红的花朵是居民们茶余饭后打卡的焦点。
“今年我们增加了马兰花,效果非常好,丰富了花园的层次,明年我们可以再尝试一些新品种。”“那我们根据土壤的性质再调研一下,看看有哪些品种适合。”“这个月我们还要对月季植株进行一次修剪。”……在丰收路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正在与邻里花园的志愿者们、居民代表讨论花园的管养问题。
在这个小区,花园里种什么花,怎么种都由居民说了算!
在实施“三微四景”民生项目的过程中,丰收路社区探索出“1+2+N”基层工作法,即“党建引领+村居并行+多方参与”的模式,以三级联动、多元共治、阵地共享赋能基层治理,“邻里花园”是该基层工作法的具体实践之一。
丰收路社区为农民还迁型社区,随着原有的自然村结构被打破重构,邻里间的交流互动变得有限,村居并行也给社区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如何“破局”?丰收路社区积极与还迁居民占主体的刘家码头村建立议事协商机制,组织老党员、村居干部、“五老”人员、热心居民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社区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的事群众办,大伙的事商量着办,村与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25年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召开专题议事会20场,收集优化建议30余条,有效促进了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使议事协商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辖区居民。
“我的社区我做主”理念慢慢深入人心,群众参与度不断高涨,通过“小网格”建言献策,有效解决了“道路硬化”“疏通下水道”“修树除隐患”等一系列民生“小”问题,降低了社区矛盾隐患,实现了“党建融合、共治共享”新局面。自发成立了“邻间园丁”志愿队、丰收善行志愿服务队、巧手公益坊等,常态化开展便民服务日活动,打造了党建红、志愿橙、生态绿、巧手彩交织的基层治理斑斓画卷。
像丰收路社区这样的工作方法遵循的是咸水沽镇创新打造的“千方百计议事会”机制,今年,该镇在新业里社区、红星里社区、惠苑里社区、月牙河社区等18个试点社区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协商平台,通过联动社区党员、物业代表、热心居民等多方力量,以“居民点题、精准破题”方式,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治理实效。截至目前,18个试点社区共开展“千方百计议事会”89场,成功化解停车秩序、加装监控、房屋漏雨维修等热点难点问题50余件,初步形成永安里社区“和合议事厅”、益华里社区“民生半月谈”、红星里社区“红星小院”、金芳园社区“千芳百计议事会”等协商议事品牌,实现“居民事、居民提、居民议、居民办”的良性循环。
多元化共治,基层治理聚人心
一座城市的蜕变,不仅在于城市肌理的更新焕活,更在于治理主体间的“双向奔赴”。
自“三微四景”民生项目实施以来,咸水沽镇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汇聚起一支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共建队伍,有效破解了项目建设中的资金筹措、规划设计、长效管理等系列难题。
社区基金强保障——首善社区基金自2024年3月5日成立以来,100余家本土爱心企业热情响应,与该镇社区党组织组建基层治理联盟,支持社区基金发展、助力首善社区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募集资金208万元,悉数投入“三微四景”民生项目建设,实现“众筹”解“众愁”。今年,依托社区基金,社区书记“揭榜挂帅”,推出“助老为乐 暖心到家”“青苗”培育计划等20个社区基金项目,着力满足“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智库”“善企”强支持——咸水沽镇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区委社会工作部、民政局等10余个单位结成共建对子,与美美空间营造社、墨澍景观设计、东林筑景工作室、金谷鑫农种业、隆海建筑等专业技术团队建立合作共建关系,获得华海清科等20家企业的持续捐赠。今年,高校与专业团队通过组织开展需求调研、方案研讨,广泛吸纳各年龄段居民意见,完成紫江馨苑、光明楼、永安里、金才园4个小区社区“微口袋公园”项目的调研与设计,4个项目即将启动建设工作。
“吹哨报到”强管理——“三微四景”民生项目落成后,社区同步建立了“社区+物业+志愿者”三位一体管护机制,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组建志愿服务队等措施,实现“建管并重”。
群众围绕新老物业交接、物业拖欠电费、房屋漏雨维修、电梯维修等社会治理热点难点问题,“一哨”聚合力,各部门、人员织密组织协同网络,推动治理资源精准下沉,实现了“小事共议、难事共解”。
政府兜底强责任——咸水沽镇坚持“市场经营为主、政府兜底为辅”的原则,对加入“三微四景”民生项目改造的14个还迁小区、56个老旧小区给予一定物业补贴。同时,围绕“三微四景”民生项目中的房屋安全、消防、道路、电梯、电动车充电、监控、地下车库等基本设施设备,聚焦群众关注的“一上一下、一老一小、一出一入”问题,镇政府还逐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财政“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咸水沽镇以“三微四景”民生项目为纽带,凝聚政府、企业、高校、社区和居民多方力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