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关爱版

【进行中】关于公开征求《天津市津南区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公告


关于公开征求《天津市津南区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津南区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加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加快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区、会展经济功能区、创新发展聚集区”的建成。为了深化落实“三绿色一生态”思路,努力打造绿色宜人环境、着力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城市、打造城市生态会客厅,确保津南区始终沿着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津南区编制《津南区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更好的指导近远期绿地建设工作,为实现远景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现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欢迎各界人士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于2023年 2月3 日前将书面意见或电子文本反馈到区城市管理委,反馈意见时请注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

附件:《津南区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2023年1月4日

(联系人:肖雅娜;联系电话:28730069;电子邮箱:jnqcsglw04@tj.gov.cn;传真:28730069)


草案正文



津南区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

文本·图册


征求意见稿)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目标与策略 4

第三章 全域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规划 8

第四章 主城片区绿地布局规划 22

第五章 特色组团绿地建设发展指引 25

第六章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27

第七章 树种规划 31

第八章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34

第九章 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36

第十章 近期建设规划 39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措施 41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规划背景

为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津南区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加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加快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区、会展经济功能区、创新发展聚集区”的建成。为了深化落实“三绿色一生态”思路,努力打造绿色宜人环境、着力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城市、打造城市生态会客厅,确保津南区始终沿着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津南区编制《津南区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更好的指导近远期绿地建设工作,为实现远景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第2条规划地位与作用

本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是津南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第二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第三次修正)

3.《城市绿化条例》(2017年修订)

4.《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4年修订)

5.《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222号)

8.《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9.《天津市绿化条例》(2022年修订)

10.《天津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18年修正)

11.《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

1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

13.《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14.《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建城函〔2016211号)

15.《天津市津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6.《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阶段方案)

17.《天津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阶段方案)

18.《津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阶段方案)

19.国家、天津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第4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津南区全域,总面积约381平方公里。全域划分为主城片区和特色组团,主城片区依托海教园和国家会展中心,包括咸水沽、双桥河、双港镇、辛庄镇;特色组团为小站组团、葛沽组团、八里台组团、北闸口组团。

本规划中绿地指津南区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和附属绿地。

第5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第6条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立足京津冀绿色生态协调,遵循生态规律,衔接“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空间格局,统筹城市绿地布局,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以人为本原则。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构建多层次休闲游憩体系,营造优美舒适的绿色空间,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整体协调原则。统筹兼顾整体效益,增加生态空间系统性。充分衔接外围的自然公园、郊野公园等生态绿地,共同构建协调统一的生态空间网络。

突出特色原则。农耕文化、妈祖文化、练兵文化与城市绿地建设有机结合,加强绿地景观设计引导,凸显津南绿地景观特色。


第二章 目标与策略

第7条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展示津南“海河文化、津沽文化”的生态文化魅力,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形成城园一体的城区绿地系统。融合全域生态要素,衔接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塑造“大水、大绿、成林、成片”生态景观,建设城市生态客厅,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全面建设幸福宜居的公园城区。

2.分期目标

近期(2025年)发展目标:与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内绿色生态资源相融合,推进绿道系统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绿廊景观;加快综合公园建设,形成布局均衡公园体系;加快绿地提升,增加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国家园林城区评选要求。

远期(2035年)发展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休闲游憩网络互联互通;津南文化特色充分彰显;构建结构合理、服务均衡、功能丰富的公园体系,形成多类型、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地系统,全面建成幸福宜居的公园城市。

第8条 全区规划指标

1.近期规划指标(2025年)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小于41.5%

建成区绿地率不小于41%

建成区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占比不小于1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2平方米;

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小于85%

十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不小于1

2.远期规划指标(2035年)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小于41.5%

建成区绿地率不小于41%

建成区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占比不小于1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2平方米;

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小于85%

十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不小于1

3.街镇指标控制

加强对街镇绿地建设指导,提出各街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的近远期指标传导要求(详见附表1)。

第9条 规划策略

1.生态优先

携手共建京津冀区域生态网络。共同维育区域生态网络,构建津南生态基地,通过绿地系统建设更好地支撑“双城生态屏障、津沽绿色之洲”,建设津沽绿谷核心区。

推进城区绿地与外围生态空间融合。串联城市近郊绿色资源,强化与绿屏三湾有效联通,促进林地、湿地、水系与城市绿地形成有机整体。在保证生态功能前提下,发挥生态片区的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空间场所,平衡生态与城市生活需求。

2.增存并重

做大增量。严格落实规划确定的各类城市绿地,高标准进行绿地建设,与城区拓展同步推进,保证新建区域绿地规模和品质。

做优存量。结合城市更新大力推动现状绿地提升改造,对利用效率较低的防护绿地进行公园化改造,推动有条件的附属绿地向居民开放,建成一批方便居民使用的游园,提升公园绿地数量和分布密度,增强绿地的实用性和舒适性,改善城市整体绿化品质。

3.均衡宜居

确保公园绿地均衡布局。结合人口分布特征和现状基础条件,严格按照公园服务半径要求,合理布局公园绿地,以社区公园和游园为重点,优化各级各类公园分布,切实提升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

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水平。以满足市民多元参与、互动体验需求为前提,不断完善儿童游乐、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等公园服务功能,丰富公园内涵,打造适宜全年龄段的公园服务体系。

4.品质彰显

推动文绿融合。在绿地建设中融入津南区的稻耕文化、妈祖文化元素,有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体系化、标志化、特色化的绿地景观系统,加强津沽生态文化涵养地的保护传承。

强化水绿融合。发挥津南水网遍布的自然资源本底特征,推进滨水绿地增补与升级改造,融合周边绿地、公共开放空间等进行一体化景观设计,构筑蓝绿交织的网络意象。

促进城绿融合。强化外部生态空间向城市空间的渗透,推动城区立体绿化、道路绿化的增量提质,将绿色融入城市建设各个方面。


第三章 全域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规划

第10条 绿地系统结构

加大生态本底保护力度,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核心区,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夯实公园城市绿色基底。构建相互联系、多层次、完整的绿色生态网络,融入绿色生态屏障,构建“一城三区、一河两廊、五带多园”的绿地系统结构,实现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嵌套耦合。

一城三区:生态示范主城片区、八里台郊野生态区、小站田园生态区、葛沽民俗生态区;

一河两廊:海河、卫南洼湿地绿廊、古海岸湿地绿廊;

五带多园:结合水网绿网打造的五条生态带以及各级公园。

第11条 绿地分类规划

1.公园绿地规划

1)总体布局

合理安排各级公园绿地的布局,力求全区范围内各级公园绿地均衡分布。在土地资源约束进展的条件下,重点推进中小型公园绿地建设,挖潜津南区零散和消极空间建设社区公园和游园,提升公园服务覆盖率和可达性,形成合理配置、均匀分布的公园绿地布局。

公园绿地选址应与居住区布局相结合,宜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相邻设置,并与城市道路顺畅衔接,有利于面向公众开放,为周边居民提供共享的绿色开敞空间。

2)规划建设指引

注重特色化、品质化。结合人口结构特征、津南文化特色等,提供特色化的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科普文化、社区服务等设施,景观上进行个性化的场地设计与植物配置,强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升公园品质与活力。

2.防护绿地规划

1)防护绿地控制要点

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各类防护绿地设置应与相关行业规范相结合,满足相关要求。

结合道路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卫生防护绿地等不同环境特征,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充分发挥防护绿地隔音减噪、降尘、水土涵养、安全隔离等多样化功能。

2)道路防护绿地

城镇开发边界内铁路两侧应控制安全距离,宽度应满足《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的铁路安全距离要求,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含铁路、道路两用桥)外侧起向外,高速铁路两侧为10米,其他铁路两侧为8米。铁路用地内已满足安全距离要求的,铁路用地以外可视情况设置防护绿地;铁路用地内尚未满足安全距离要求,铁路用地以外应增加设置防护绿地,以满足铁路安全距离要求。

城镇开发边界内主要区域交通性道路两侧应结合《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要求,公路用地外应按照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距离设置防护绿地。其中国道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不少于20米,高速公路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不少于30米;省道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不少于15米;县道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不少于10米。

3)高压走廊防护绿地

穿过城镇开发边界的高压架空电力线应设置安全隔离绿化带,规划控制为防护绿地,宽度应符合《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 50293-2014)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规划走廊宽度的规定。直流±800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高压线走廊宽度为80-90米,直流±500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高压线走廊宽度为55-70米,1000750)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高压线走廊宽度为90-110米,500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高压线走廊宽度为60-75米,330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高压线走廊宽度为35-45米,220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高压线走廊宽度为30-40米,66千伏和110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高压线走廊宽度为15-25米,35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高压线走廊宽度为15-20米。

4)卫生防护绿地

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水厂、加压泵站周围应设置防护绿地,宽度不应小于《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2016)规定的宽度要求;垃圾转运码头等环境卫生设施周围应设置防护绿地,宽度应满足《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 50337-2018)的相关要求;集中建设区内的污水处理厂周围应设置防护绿地,防护绿地宽度应根据污水处理规模、污水水质、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和建设形式等因素具体确定。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卫生防护距离应参照环保、防灾、卫生等专业部门的要求并结合城市规划综合确定。

3.广场用地规划

广场用地是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应结合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交通站场用地等进行布局。广场用地选址应有利于展现城市的景观风貌和文化特色,至少应与一条城市道路相邻。

规划广场用9个,其中现状保留3个,规划新增6个,总面积为9.61公顷。广场用地的绿地率宜大于35%,用地内不得布置与其管理、游憩和服务功能无关的建筑,建筑占地比例不应大于2%

4.附属绿地规划

附属绿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用地中的绿地。根据不同类型附属绿地的特点,确定不同类型用地的绿地率控制要求(详见附表2)。

各类建设用地的绿地率应符合下表要求。各类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未来应逐步向市民开放,逐步引导建设形成具备开放性、共享型的城市公园绿地。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应当符合国家和天津市规定的标准。道路附属绿地应遵循复合利用原则,宽度大于12米的,应逐步引导建设成为公园绿地,在考虑环境功能、景观功能的同时,兼顾市民的休闲活动功能。

第12条 公园体系构建

1.规划原则

系统性原则。坚持系统性观念,以生态服务和休闲游憩功能为核心,加强绿色生态资源互联互通,形成适应不同人群需求和活动要求、协调互补、体系完善的公园系统。

均衡性原则。根据人的出行活动特征和不同类型公园服务能级差异,合理确定各类公园服务半径,确保公园布局的均衡性,增强公园服务能力,突出公园公共空间属性。

特色化原则。充分挖掘津南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建设一批展示地方历史文化价值,具有较高艺术品味的公园,彰显津南文化特色。同时强化公园与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健康等功能的结合,满足不同人群的特色化需求。

2.公园体系

以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为重点,结合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类型休闲游憩需求,规划构建“生态绿屏—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的大公园体系。

1)生态绿屏规划建设指引

生态绿屏指在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紧邻城镇开发边界的生态空间。严格落实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管控要求,遵循“自然、生态、绿色、野趣”的发展理念,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限度地复合科研、科普、休闲、游憩功能,满足城市生活需要。

结合《天津市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项目三年行动方案》、《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区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到2035年,规划生态绿屏5处,分别是融创星耀五洲旅游度假区、洪泥河公园、月牙河津岐路公园、小站镇马厂减河生态景观带、大韩庄郊野公园。

2)综合公园规划建设指引

综合公园指具有完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公园绿地。

结合主城片区、特色城镇组团划分、功能布局,匹配人口增长,考虑交通可达性、周边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等因素,根据综合公园用地规模和服务半径的差异,促进综合公园资源相对均衡布局。到2035年,全区规划综合公园不少于16个,其中主城片区11个、特色组团5个(详见附表3)。

现状保留及改造提升的综合公园占地规模宜在5公顷以上,新建综合公园占地规模宜在10公顷以上。综合公园选址应临近人口密集、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地区,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休闲游憩需求。现状综合公园应全面升级功能、景观及治理,增加缓跑径、体育游乐设施和科普设施,推动老公园焕发新活力。新建用地规模10-20公顷综合公园,服务半径1200-2000米,需设置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可配置文化科普、商业服务、园务管理等设施。新建用地规模20公顷以上综合公园,服务半径2000-3000米,需设置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文化科普、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园务管理等设施;同时创新设施配置类型与模式,推进公园与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设施融合发展。

综合公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小微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旱溪等多种形式,提高路径、停车场、广场透水铺装比例,以提升公园对雨水的滞蓄和净化能力。有河道、湖泊等自然水体的公园,应充分利用公园河道、湖泊等景观水体作为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和调蓄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的径流雨水,构建多功能调蓄水体,充分发挥综合公园生态服务功能。

3)专类公园规划建设指引

专类公园指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具有相应的游憩和服务设施的公园绿地。主要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体育健身公园、文化公园、历史名园、纪念性公园等。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突出不同年龄段居民差异化的活动需求,结合津南区发展特征,精准布局儿童公园、体育公园等专类公园。结合津南区建设发展,主城片区和特色组团至少各建设1处儿童公园和体育建设公园。

2035年,全区规划专类公园不少于12个,其中主城片区4个、特色组团8个(详见附表4)。

儿童公园应与居住区交通联系便捷,原则上新建单个儿童公园面积宜大于2公顷,配备儿童科普教育内容和游戏设施,使用功能、空间尺度、色彩搭配、游玩习惯、兴趣爱好等设计应以儿童为核心,兼顾到儿童家长的需求。体育健身公园应与居住区交通联系便捷,原则上新建单个体育健身公园面积宜大于2公顷,以户外运动项目为主,体育设施不少于8项。

4)社区公园规划建设指引

社区公园指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主要为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公园绿地。

2035年,全区规划社区公园不少于187个,规模不小于499公顷,原则上每个社区公园占地面积不小于1公顷(详见附表5)。

全面提升社区公园服务覆盖能力,推动公园绿地服务向社区延伸,保障社区公园的高效与均衡。结合15分钟圈、10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社区公园,布局于居民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时充分考虑居民的交通集散问题。结合社区发展需求,推动社区公园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功能的融合建设,1-5公顷的社区公园服务半径按照500米控制,其中占地2-5公顷的社区公园应设置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设施;占地1-2公顷的应设置休闲游憩设施。5-10公顷的社区公园服务半径按照800-1000米控制,应设置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公共服务等设施。有条件的商业商务地区,可根据消费特色和就业人口规模,适度规划建设社区公园,满足就业人口就近体育健身、休憩活动需求。

社区公园植物配置应符合功能优先、景观多样、造价适中、易于维护的原则。尽可能满足游园居民遮荫和冬季日照的活动需求,选用冠大荫浓的落叶乔木提高公园的绿化覆盖率。不应选用可能危及居民安全的有毒、有刺及会引起人体明显过敏反应的植物。有条件的公园还可配置疏林草地,丰富公园空间景观。

5)游园规划建设指引

游园指用地独立,规模较小或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地。

结合5分钟生活圈布局,每个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设置1处游园,按照300米服务半径要求布局建设,实现居住用地步行300米可到达1处游园,提升公园绿地的服务覆盖面积。单个游园占地面积应大于400平方米。

现状建成区结合城市更新,挖掘符合条件的空间,通过增加游憩设施,建设成为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游园。鼓励对符合条件的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附属绿地进行改造,建设成为游园向公众开放;充分利用居住用地周边道路两侧绿地,通过增加游憩设施,建设道路型游园,宽度宜大于12;规划新拓展区通过预留公园绿地、控制出街角空间、利用沿路退绿空间等方式,按照服务半径要求,规划建设游园。

游园应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以及休闲座椅、垃圾桶、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方便居民使用,游园绿地率应不小于65%,同时机融入津南文化元素,做到“一公园一设计”、“一公园一特色”,建成类型多样、景观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游园。

第13条 绿道系统规划

1.规划目标

依托水系和道路,加强公园、生态景观、河道水系等各类绿色开敞空间的融合,改善慢行环境、完善文化展示和休闲健身等多元功能,形成空间联通、体验连续的游憩绿道网络系统,彰显生态与文化特色,倡导绿色出行和健康生活,满足居民游憩休闲和绿色出行双重需求。

加大力度推进绿道的网络化布局,以实现5分钟可达为标准,提升绿道的覆盖密度,夯实绿道作为慢行系统骨架的作用。规划到2035年,全区绿道不小于212.9公里。

2.绿道体系

规划构建 “市级绿道—区级绿道—社区绿道”三级绿道体系。

市级绿道:串联全市重点生态空间、人文历史景观和主要功能区等,对市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休闲游憩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

区级绿道:承接市级绿道的作用,串联市级绿道未纳入的重要绿色空间、文化景观等,主要服务于本区的居民,提高绿色开敞空间可达性的绿道。

社区绿道:在社区或绿地内部形成的绿道微循环系统,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的绿道。

3.绿道系统布局规划

1)市级绿道

津南区内市级绿道是全市绿道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落实外环绿道环津南段、海河绿道津南段2条市级绿道。

外环绿道环津南段,长约6公里,主要线路为柳林公园——天津中华石园。

海河绿道津南段,长约29.2公里,主要线路为柳林公园——津南滨水公园——国家会展中心——咸水沽湾——海河二道闸——葛沽宝辇会——葛沽天后宫。

2)区级绿道

充分利用现状绿地与开敞空间边缘、组团间绿廊、河道空间,及现有步行及自行车交通道路等作为绿道选线依托,就近联系主要的城市功能区及公共空间,形成景观通廊;尽可能连接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节点,体现地域特色,方便居民使用。一般情况下,绿道线路宜网状环通或局部环通,可依托绿道连接线加强绿道的连通性,构成城区内部绿道网络。

规划区级绿道10条。

洪泥河绿道,长约20.3公里,主要线路为津南滨水公园——莘稚公园——海河教育园中央绿廊——津南华录未来科技园。

秃尾巴河绿道,长约9.4公里,主要线路为天大北洋园校区——鲁班工坊——辛庄湾。

卫津河绿道,长约6.8公里,主要线路为海河教育园中央绿廊——咸水沽湾。

汉港绿道,长约5.5公里,主要路线为汉港公路。

马厂减河绿道,长约15.3公里,主要线路为小站稻田——周公祠——小站练兵园。

大沽排水河绿道,长约27.4公里,主要线路为津南华录未来科技园——海河工业园。

天津大道绿道(津沽互通立交-双桥河),长约5.1公里,主要线路为生态示范教育基地——人口文化公园。

双桥河湾绿道,长约2公里;主要为绿屏双桥河湾瞭望塔——海沽道。

双河桥绿道,长约13.3公里,主要路线为双桥河。

绿屏绿道,长约2.2公里,主要路线为海河——天津大道。

3)社区级绿道

依托滨水线性社区公园、街道空间设置,加强绿道与道路附属绿地的融合,进行功能复合建设,连接社区中心、学校、公交首末站 、地铁站点、公园、广场、商业步行街等,打造为周边居民使用最便捷、体验频率最高的优质绿色公共空间。

规划社区级绿道13条。

海河故道绿道,长约3.4公里,主要路线为老海河。

咸排河绿道,长约3.6公里,主要路线为咸排河。

月牙河绿道,长约13.9公里,主要线路为海河故道公园——海棠众创大街——小站钻石公园。

天嘉湖绿道,长约3.1公里,主要路线为天嘉湖南侧滨水沿线。

幸福河绿道,长约15.3公里,主要路线为幸福河。

先锋河绿道,长约8.2公里,主要路线为先锋河。

东湾绿道,长约4.4公里,主要线路为津东书苑——海沽公园。

葛龙湾绿道,长约1.9公里,主要线路为葛沽天后宫——曲苑花溪公园。

海河南道绿道,长约3.2公里,主要线路为华盛寺——海河南公园。

津沽绿道,长约1.7公里,主要线路为曲苑花溪公园——海沽公园。

胜利河绿道,长约3.4公里,主要路线为胜利河。

双白引河绿道,长约5.3公里,主要路线为双白引河。

津港绿道(洞庭路立交桥-梨双路),长约3公里,主要路线为津港高速两侧沿线。

4.绿道相关要素规划指引

1)绿道游径

绿道游径结合慢行系统设置,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绿道游径三种类型。自行车停放处的设计应考量临近性、可视性、安全性等,主要节点应于其他换乘空间协同考虑。

绿道游径保证线路连通,当跨越河流、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等障碍物时,可采用绿道连接线的方式保证绿道游径的连通。绿道连接线一般不直接借用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不宜过长,城镇范围内的单段绿道连接线长度不宜超过1公里,其他位置的绿道单段绿道连接线长度不宜超过3公里,累计长度不超过绿道总长度的10%

绿道游径的宽度、坡度、净空、铺装等应满足国家和天津市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相关规定。

2)绿道绿化

为营造良好的生态和景观环境,保障绿道发挥基本功能,绿道游径两侧应保留或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城镇范围内的绿道单侧绿化带宽度不宜小于8,其他位置单侧绿化带宽度不宜小于15米。

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域特色”的原则,结合现状资源特点,根据不同绿道类型进行绿化带种植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绿化带内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应全部原地保留,并妥善保护。

3)绿道设施

服务设施:根据开放均衡共享原则,服务设施在空间上尽量做到均衡化布局,并向市民开放。绿道的服务设施由管理服务设施、商业设施、休憩设施、安全保障设施、车辆服务设施及其它基础设施组成,主要的服务设施集中于驿站。

驿站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驿站是绿道管理和服务中心,承担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功能;二级驿站是绿道服务次中心,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功能;三级驿站作为使用者休息场所。驿站应尽量依托绿道范围内或周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在无现状设施可改造利用的情况下,可新建驿站。

市政设施:绿道市政设施规划设计应遵循布局合理、使用安全、环保节约、维护管理方便的原则,与城乡市政设施系统有效衔接,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标识设施: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标识信息服务于车辆驾驶员、行人、自行车骑行者及人车共用。绿道标识分为指示标识、解说标识、警示标识三种类型,具有引导指示、解说、安全警示等功能。绿道标识标牌宜结合本地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本土特色,选用节能环保的制作材料进行设置,应能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及其它标识,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标识内容要求清晰、简介、统一规范,兼顾对不同绿道使用者的指引。




第四章 主城片区绿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 规划目标

第14条 规划目标

以建设科创会展城为目标,依托海教园和国家会展中心,全面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津南建设。结合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要求,加强与城区外生态空间的联系;以绿道串接自然、人文节点和公园绿地,均衡布局城市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促进绿色集聚发展。

第15条 规划指标

近期至2025年,主城片区绿地率不低于41%,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2/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小于85%,十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不小于1

远期至2035年,主城片区绿地率不低于41%,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2/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小于90%,十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不小于1

第二节 公园布局规划

第16条 综合公园布局规划

规划综合公园11处,形成“布局均衡、功能丰富、特色鲜明”的综合公园布局,满足公众多层次、多类型休闲游憩需求。其中,现状保留1处,为海河故道公园;提升改造2处,分别是人口文化公园、教育园区中央绿廊;规划新增8处,分别是柳林公园、莘稚公园、海鑫公园、津南滨水公园、国展大道公园、幸福河公园、外环公园(详见附表6)。

第17条 专类公园布局规划

规划至2035年,主城片区规划专类公园不少于4个,其中现状1处,为双新体育公园;改造提升1处,为海河教育园体育公园;规划新增2处,分别为津南儿童公园、津沽儿童公园(详见附表7)。

第18条 社区公园布局规划指引

2035年,主城片区规划社区公园不少于120个,规模不小于335公顷。提出社区公园点位规划指引,明确规模要求。

第19条 游园布局规划指引

2035年,主城片区规划游园规模不少于500公顷。重点结合城市更新,挖掘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域内的各类绿地、闲置地、道路两侧的绿地进行提升改造,建设游步道、休憩座椅等基础设施,提升绿地的可进入性,建设游园。

第三节 城市绿线规划

第20条 城市绿线划定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修正)《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城市绿线划定技术规范》(GB/T51163-2016)《天津市绿化条例》(2022年)等相关法律法规划定城市绿线。

第21条 城市绿线划定

已建成的和规划预留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应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划定城市绿线。

规划将落实市级绿地系统专项划定的城市绿线,同时将本次专项规划内确定的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划定为城市绿线,进行“定界”管理,其中规划综合公园和规划专类公园在保证绿线位置及规模不变的基础上,具体边界可结合实际在下层次规划中进行调整。

规划将未划定城市绿线的社区公园、游园及重要的防护绿地等作为其他绿线,具体位置和边界按照要求由下层次规划落实。

第22条 城市绿线管控要求

依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城市绿线范围内的绿地必须按照相关用地分类和相关行业标准,进行绿地建设;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第五章 特色组团绿地建设发展指引

特色组团包括小站组团、葛沽组团、八里台组团、北闸口组团。根据特色组团的不同类型和职能,结合地形条件、产业特点、经济条件、生态环境进行绿地建设,倡导“一组团一特色”,突出绿地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

第23条 小站组团

2035年,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2/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小于85%

以建设秀水宜居特色城镇为目标,实施马厂减河两岸绿化提升,提升小站镇综合水环境;提高乡土树种种植比例,将小站“兵米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形成独特的绿色景观。均衡布局城市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游园,规划新增体育建设公园和儿童公园各1个,不断提升公园绿地覆盖水平。

第24条 葛沽组团

2035年,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4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4/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小于85%

以建设津沽文化生态城镇为目标,构建“一廊三带”生态网络,联动海河沿岸。强化海河南岸魅力景观走廊,打造蓝绿生态廊道,完善城区公园体系建设,新增综合公园不少于2个,体育建设公园和儿童公园各1个,重点按照要求加快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社区公园、游园建设,营造津沽水乡城市绿化景观特色。

第25条 八里台组团

2035年,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1/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小于85%

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八里台为目标,依托洪泥河,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带,推动八里台镇区和天嘉湖片区一体化发展。加快满足规范要求的综合公园建设,规划新增综合公园不少于1个,体育建设公园和儿童公园各1个,同步建设社区公园和游园,构建完善的公园体系,不断提升公园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绿相融的生态化城市空间。

第26条 北闸口组团

2035年,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4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1/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小于85%

以建设生态宜居城镇为目标,推进月牙河水系的绿地空间建设,加强月牙河滨水景观带与镇区的联系。规划新增体育建设公园和儿童公园各1个,以社区公园、游园建设为重点,切实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水平。绿地建设融入北闸口镇文化特质,提升镇区的绿化环境品质。


章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第27条 规划目标

以城市各类绿地空间为依托,整合城市自然水系、历史文化、旅游休闲等特色要素,通过有序的组织和串联,形成“津沽古韵、海河气韵、菁智风韵”的城市绿地景观体系。

第28条 特色景观风貌节点建设指引

强化特色公园景观系统建设,把握津南区多元包容的农耕文化、妈祖文化、练兵文化、菁智文化;识别个性多元文化的空间载体,通过景观设计的再塑造,形成符合津南区的特色景观风貌。

重点推进海河沿线自然节点和文化节点的特色滨水公园建设;结合历史文化,推进以历史记忆、人文关怀、时尚运动、儿童游乐为主题的特色公园建设,彰显津沽文化精神;助力城市发展,推进以艺术设计、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公园建设,打造融合游憩、运动、娱乐、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综合功能的公共空间,彰显创新开放、高品质菁智津南。

第29条 特色景观风貌廊道建设指引

1.水系景观风貌廊道

加强蓝绿空间景观融合塑造。严格保护河流水系蓝色空间,突出资源的保护性利用,推动蓝色空间与周边绿地及其他公共开敞空间的融合,推进“蓝绿空间”一体设计、融合发展,建设近水亲水的蓝绿精品景观工程。

充分利用海河、洪泥河、双桥河、幸福河、月牙河、马厂减河、卫津河等河流水系资源,串联各级公园、生态公园等。河流及两侧绿地空间的建设要坚持“自然、协调、整体”原则,尽量保持自然河道形态,减少河流渠化,在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设置亲水空间,把资源利用和河道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亲水活水景观,优化滨河慢行系统,完善游憩设施,建设多功能的蓝绿活力休闲景观空间。

结合河道两岸的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分别以自然生态、绿化休闲、都市生活、都市产业、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等为主题开展高标准的滨河公园规划设计,结合城市绿道打造独具魅力、充满活力的“蓝宝石项链”。

2.主要道路景观风貌廊道

提升道路绿地景观建设水平,以绿化为主要措施,充分考虑道路的级别、性质及周边环境,规划绿量充足、意境相融的交通道路景观,构建总体统一、主次分明、特色突出的高品质道路绿地景观体系。

加强景观空间层次的连续性,整体绿化景观强调风格统一,部分重点区段和节点强调景观变化和特色,尤其是门户地区路段、集中建设路段、特色城镇片区路段,注重绿地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添加特色植被体现地区独特风貌、形成明显色相特征;充分考虑居民遮荫需求,向生态型、节约型、可持续型的道路景观建设转变。

第30条 特色景观风貌区建设指引

基于五大风貌片区,优化植物绿化建设的层次。生态城市风貌区包括双港镇、咸水沽镇、双桥河镇、辛庄镇,依托海河故道等综合公园及主要景观道路,打造高品质城市绿地。城市地标风貌区包括高研园、国家会展中心,是津南区重要的新门户节点,进行花卉园林景观设计,增强绿化的可观赏性,打造津南“大绿、临水”的特色景观,提升津南生态形象。滨水活力风貌区包括海河南岸、辛庄湾、咸水沽湾、天嘉湖滨水片区,在重点片区、主要干道配置连续的大树冠遮阴树木,形成完整的绿茵界面。同时,结合公共建筑、道路、水系及公园因地制宜布置特色花卉景观,丰富景观内涵。科研制造风貌区包括海教园、各工业园区,实施增绿计划、适度增加植物绿化的色彩,塑造产业与生态景观和谐交融的现代景观带。特色城镇风貌区包括葛沽镇、小站镇、八里台镇、北闸口镇,保护延续各特色小城镇的独特文化魅力,彰显其独有的特色,在外围现有生态格局基础上,可充分利用现有田园、农林用地资源发展都市农业观光,恢复农耕文化、妈祖文化、兵米文化体验区,展现津南生态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绿地景观风貌。

第31条 立体绿化建设指引

因地制宜推进立体绿化建设。推动津南区门户节点、特色空间的立体绿化建设,以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道路水系沿线绿化等作为立体绿化实施重点,打造具有津南津沽特色的品质化、特色化立体绿化空间。同时联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与建设,融入城市绿地景观体系,先行推进大型公共建筑的立体绿化工作,发挥重点示范效应带动立体绿化建设。

屋顶绿化应充分考虑楼房荷载,满足承重要求,采用花园式屋顶绿化、混合式屋顶绿化和简单式屋顶绿化等不同形式;对有条件的街区,将墙面绿化作为街区特色设计的重点;对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资源回收站等配套设施,通过立体绿化合理设置,降低设施的不良影响;推进人行天桥、交通护栏、灯杆等建筑物、构筑物的立体绿化,设计宜与城市总体色调相结合,契合所在片区文化主题;在满足河道行洪、通行安全、游憩安全的条件下,对河道护栏、河道边坡等区域进行立体绿化。

探索建立激励政策,鼓励立体绿化建设。研究制定立体绿化的折算附属绿地面积标准以及建设养护经费补贴等政策,探索立体绿化的市场化推进工作,提升全社会对立体绿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共建合力。


章 树种规划

第32条 规划指标

依据《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天津地区推荐园林树木栽植导则》(2020年)、《天津市园林绿化行道树栽植导则》(2020年)和《天津市绿化条例》(2022年修订),结合城市规模、经济状况、景观需求等条件,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以保留现有树木、尊重现有树种分布规律为基础,确定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为37;乔木和灌木与草本植物的比例为73;木本与地被植物比例为41(投影面积比);速生树种、中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比例为523;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比例为91;城区某一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本地木本植物指数≥0.8

第33条 树种规划

1.基调树种

指各类园林绿地普遍使用、数量最大、能形成城市绿化统一基调的树种。基调树种的选择应考虑常绿和落叶树种的比例,在作为行道树使用时,应满足不同道路的树种选择特点。根据津南自然条件将各类绿地均可应用、生态与景观价值较高的基调树种确定为:绒毛白蜡、国槐、龙柏。

2.骨干树种

指各类园林绿地重点使用、数量较大、能形成城市园林绿化特色的树种。骨干树种选择对津南区水土及立地条件适应性强、抗性强、病虫害少,特别是没有毁灭性的病虫害,又能抵抗、吸收多种有毒气体,易于大苗移栽成活,栽培管理简便的树种。结合津南区土壤条件特点,确定洋槐、榆树、臭椿、垂柳、毛白杨[♂]、栾树、白皮松、山桃、山楂、丁香()、海棠(类)、石榴、连翘、金银木、月季、紫穗槐、旱柳、毛泡桐、柽柳、珍珠梅等20种(类)。

3.一般树种

作为城市绿化树种的补充,丰富城市树种的多样性。凡能在津南生长的乔、灌、草,并有一定观赏价值和特定用途的树种均属之。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规划一般树种共计150余种。

第34条 各类绿地树种规划指引

1.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植物规划坚持安全性、生态性、效益化原则,植物配置应以总体设计确定的植物组群类型及效果要求为依据,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避免生态习性相克植物搭配。植物组群的营造宜采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以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

可选用乔、灌木包括绒毛白蜡、国槐、元宝枫、美国白蜡“紫色秋天”、悬铃木(法桐)、丁香、金银木、紫穗槐、月季、连翘等; 藤本、草本类植物包括紫藤、爬山虎、五叶地锦、凌霄、多花蔷薇、马蔺、萱草、鸢尾、玉簪、千屈菜、八宝景天、狼尾草等。

2.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树种选择适应性和抗性强、不易受病虫害侵袭、管理粗放的树种。根据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要求,选择净化能力强、具有滞尘减噪功能的乡土植物。

道路防护绿地推荐树种包括绒毛白蜡、刺槐、臭椿、泡桐、毛白杨[♂]、紫穗槐、丁香等;高压走廊防护绿地推荐树种包括山桃、紫叶李、中华太阳李、金银木、紫穗槐、龙柏、桧柏、沙地柏等;卫生防护绿地推荐树种包括绒毛白蜡、臭椿、刺槐、毛白杨[♂]、皂角、桧柏、华北卫矛、紫穗槐、沙地柏等。

3.道路绿化

选择树干挺拔优美、枝叶繁茂、深根且花果无污染,适应性强、抗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

推荐树种:绒毛白蜡、园蜡、毛白杨[♂]、榆树、国槐、刺槐、臭椿、千头椿、垂柳[♂]、旱柳、栾树、丝棉木、龙柏、丁香、黄刺玫、玫瑰、珍珠梅、榆叶梅等、中华太阳李、西府海棠等、大叶黄杨()、北海道黄杨()、胶东卫矛()、金叶女贞()、金叶榆()等。

4.庭院绿化

树种选择应强调功能性、艺术性和文化性,选择在花、果、枝、茎、叶等特征方面观赏性强的植物品种,突出植物的形态、质地、气味、色彩因素,为形成丰富的城市植物景观打下基础。

推荐树种:白蜡、金叶白蜡、国槐、刺槐、红花刺槐、龙爪槐、悬铃木(法桐)、垂柳[♂]、栾树、臭椿、千头椿、榆树、合欢、黄金树、皂角、构树、银杏、青桐、泡桐、山楂、山桃、苹果、梨树、杏树、腊梅、龙柏、桧柏、侧柏、白皮松、雪松、石榴、紫薇、碧桃、西府海棠、丁香、月季、玫瑰、连翘、紫荆等。



章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第35条 古树名木分级

依据《天津市绿化条例》(2022年修订),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稀有、珍贵树木,树型奇特罕见的树木,具有历史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均属古树名木。

根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普查结果,依照《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标准,津南区现有古树名木4棵,其中一级古树1棵,二级古树1棵,三级古树2棵,皆分布于葛沽镇。

第36条 规划目标

依据《天津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18年修正),保护全区古树名木,对长势较差的古树名木进行养护复壮,对濒危的古树名木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鼓励单位和个人保护、认养古树,建立完整的古树名木档案。古树名木的保护率达到100%

完成全区古树名木建立档案、设置标志,划定保护范围,明确养护管理责任,实行严格保护。将树龄50年以上或者胸径40厘米以上的慢生树、长寿树全部纳入古树后备资源库,建档立卡,编号登记,以古树的标准进行养护管理。完成树龄二十年以上或者胸径30厘米以上的城市树木进行登记,统一编号、挂牌,明确养护管理责任,实行严格保护。

第37条 保护规划

1.依法保护

严格执行《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4年修订)、《天津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18年修正)、《天津市绿化条例》(2022年修订)等相关法规要求,依法依规对古树名木进行严格保护,禁止砍伐或者迁移古树名木等行为,同步加强全区树龄二十年以上或者胸径三十厘米以上的城市树木登记、编号、挂牌和保护管理,同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启动对相关管理办法的修订程序,以更好指导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2.宣传教育

加大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力度。利用传统媒体、电子媒体、编写书籍、开展现场宣传等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古树名木、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3.深化研究

加强古树名木科学研究。建议开展古树植物群落生态研究、天津古树名木文化价值研究、古树名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古树名木综合复壮技术研究等有关古树名木的基础研究及养护管理技术的研究,使养护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4.强化管理

严格按照《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建立健全古树名木调查建档工作质量管理和技术责任制度;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古树名木要建立档案、设置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资源档案,逐步建立古树名木“树长制”;改善立地条件,增加营养面积,改善营养条件,加强对古树名木的树体修复,加设避雷针,防治病虫害。

章 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第38条 防灾避险绿地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系统整合

充分考虑绿地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周边环境,确定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并与其他类别应急避难场所共同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2.以人为本、平灾结合

防灾避险绿地的功能设计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在平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休闲环境,在灾时则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为准则,尽可能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3.注重实效、节约持续

公园绿地应正确发挥应急避难功能,重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注重实效的建设管理。对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合理分类,适度配置应急避难设施。

4.均衡布局、满足需求

防灾避险绿地的布局、数量应根据居民具体的避难需求进行均衡布置,最大限度满足规划的人口需求。

第39条 防灾避险绿地布局规划

规划形成中心防灾避难公园、固定(含中期、短期)防灾避难绿地、紧急避难疏散绿地3级防灾避险绿地,其中:

中心防灾避难公园结合生态公园、综合公园设置,在灾害发生后可为避难人员提供较长时间(30天以上)的生活保障、集中救援。单个中心防灾避难公园总面积一般不低于50公顷,有效避险区域面积不低于60%,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承担固定避难任务的中心防灾避难公园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00米。

固定防灾避难绿地包括中期防灾避难绿地、短期防灾避难绿地2类,结合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与社区公园设置。单个中期防灾避难绿地总面积一般不低于20公顷,单个短期防灾避难绿地总面积一般不低于1公顷,灾害发生后可为避难人员提供较短时期(中期7-30天、短期1-6天)生活保障、集中救援。固定防灾避难绿地有效避险区域面积不低于40%,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疏散距离步行时长不宜超过15-20分钟,以服务半径简易计算不宜超过10001500米。

紧急避难疏散绿地结合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广场及部分条件适宜的附属绿地设置,在灾害发生后满足避难人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10分钟内)到达,和短时间(1天)的避险需求。单个紧急避难疏散绿地总面积一般不低于0.2公顷,有效避险区域面积不低于30%,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低于1平方米,疏散距离步行时长不宜超过10分钟,以服务半径简易计算不宜超过500米。

第40条 防灾避险绿地设施

1.中心防灾避难公园

1)基本配套设施

包括应急篷宿区、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及照明设施、应急通讯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志与集散场地。

2)一般设施

包括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指挥管理设施。

3)综合设施

包括应急停车场、应急直升机起降坪、应急洗浴设施与应急功能介绍设施。

2.固定防灾避险绿地

1)基本配套设施

包括应急篷宿区设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通讯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志与集散场地。

2)一般设施

包括应急消防设施和应急指挥管理设施。

3)综合设施

包括应急停车场、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和应急功能介绍设施。

3.紧急避难疏散绿地

1)基础配套设施

包括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通讯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志与集散场地。

2)一般设施

主要为应急消防设施,宜结合绿地配套设施设置消火栓,且间距不超过120米,并按相关标准配置灭火器。



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41条 近期规划原则

与相关规划相衔接,与近、远期目标相协调,明确近期发展的需求,使绿地建设在城市发展各个阶段均能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的需要。

综合城市现状、经济条件、开发顺序以及发展预测,切合实际地确定近期绿地建设项目。

与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步调一致,通过绿地建设推动城市空间拓展和空间价值提升。

根据城市绿地建设目标,注重近远期建设相结合,保证城市绿地建设高效有序实施。

第42条 近期建设重点

1.聚焦公园体系完善与品质提升

聚焦人民群众需求,优化绿色休闲空间,完善公园体系建设,提高公园设施及开敞空间景观品质及服务水平。重点推进柳林公园、曲苑花溪公园、人口文化公园等综合公园的规划新建和改造提升工作;重点加强社区公园和游园的建设,优化调整社区公园、游园布局,规划社区公园布点涵盖各居住密集区。

2.聚焦绿色生态资源互联互通

聚焦道路景观品质,实现公园游憩系统连通,打造品质化、特色化、系统化的线性游憩空间。重点推进品质绿道建设,完善公园游憩体系;联通滨水绿带断点,拓展沿线滨水活动空间,结合碧道建设重点区段,激活滨水休闲产业。

第43条 近期重点项目

近期重点推进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园绿地建设,到2025年,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人;全区公园绿地面积需达到1224公顷;其中,新建综合公园不少于174公顷。

重点建设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项目共19个,其中综合公园建设项目8个,其中规划新增5个,提升改造项目3个;专类公园建设项目11个,其中规划新增10个,提升改造项目1个(详见附表8)。

重点对现状建成区按照见缝插绿的原则新建游园,充分挖掘大于400平方米可利用的空间建设游园,满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要求,近期新建游园项目(详见附表9)。

推进品质绿道建设共18条,其中优先项目5条、一般项目13条,总长共计137.5公里(详见附表10)。


十一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44条 规划实施机制

协调推进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和开敞空间面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指标与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衔接。

第45条 法制保障措施

依据国家和天津市法律法规,制定绿地系统建设相关的绿道建设、立体绿化建设、园林绿化建设施工、养护管理等标准、导则,完善规划实施的法规保障体系,保证城市绿地建设、维护的科学性、专业性。

第46条 组织保障措施

明确划分各类绿地的建设管理职责,确保绿化管理职责全部落实、无空白区,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明确、彼此协调,建立一个权责明确、制度完善的绿地系统管理体系,协调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等各部门间的关系,监督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各街镇应落实区级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加强规划编制、动态监督、实施评估等相关工作。

第47条 资金保证措施

绿化建设资金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地的建设和养护,发挥社会、企业、个人的积极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体系,不断创新绿地建设投融资模式。

第48条 舆论宣传措施

采取规划宣讲会、宣传板展示、网络公示等多种形式向全区居民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宣传,普及绿化知识,增强全民养绿护绿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绿化的重视,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借助广播、电话、网络等媒体平台,开设公众绿化监督窗口,鼓励居民对违反相关管理要求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形成全民监督规划实施。


附表

附表1 近远期规划指标一览表

行政区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建成区绿地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双港镇

42

41

11.5

85

辛庄镇

42

41

12

85

海棠街道

51

50

17

85

咸水沽镇

39

38

10

85

双桥河镇

39

38

10

85

葛沽镇

46

45

14

85

小站镇

39

38

12

85

北闸口镇

42

41

11

85

八里台镇

39

38

11

85


附表2 建设用地绿地率控制一览表

用地类型

绿地率控制要求

备注

居住用地

中环线以内≥35%

用于建设集中公园绿地的绿地面积,不得低于用地总面积的10%

中环线以外≥4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5%

--

工业、仓储用地

20%

--

公用设施用地

30%

其中新建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绿地率≥45%

商业服务业设施集中建设的地区

应当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绿地。

建议≥20%



附表3 津南区综合公园规划一览表

序号

公园名称

规划状态

所属分区

1

海河故道

现状保留

主城片区

2

教育园区中央绿廊

提升改造

3

人口文化公园

提升改造

4

柳林公园

规划新建

5

莘稚公园

规划新建

6

海鑫公园

规划新建

7

津南滨水公园

规划新建

8

国展大道公园

规划新建

9

幸福河公园

规划新建

10

外环公园

规划新建

11

海河南公园

规划新建

12

小站钻石公园

现状保留

小站组团

13

滨海湖公园

提升改造

葛沽组团

14

曲苑花溪公园

规划新建

15

海沽公园

规划新建

16

明煦公园

规划新建

八里台组团



附表4 津南区专类公园规划一览表

序号

公园名称

规划状态

所属分区

1

双新体育公园

现状保留

主城片区

2

津南儿童公园

规划新建

3

津沽儿童公园

规划新建

4

海河教育园体育公园

改造提升

5

小站镇体育公园

规划新建

小站组团

6

小站镇儿童公园

规划新建

7

葛沽体育公园

规划新建

葛沽组团

8

葛沽儿童公园

规划新建

9

八里台体育公园

规划新建

八里台组团

10

八里台儿童公园

规划新建

11

北闸口体育公园

规划新建

北闸口组团

12

北闸口儿童公园

规划新建



附表5 津南区社区公园规划指引一览表

序号

街镇

社区公园个数

社区公园面积(公顷)

所属分区

1

双港镇

36

99

主城片区

2

辛庄镇

22

83

3

海棠街道

15

71

4

咸水沽镇

40

71

5

双桥河镇

7

11

6

小站镇

15

30

小站组团

7

葛沽镇

21

65

葛沽组团

8

八里台镇

22

47

八里台组团

9

北闸口镇

9

22

北闸口组团

合计

187

499



6 主城片区综合公园规划一览表

序号

公园名称

面积(公顷)

规划状态

主题

1

海河故道

49.95

现状保留

亲水休闲

2

园区中央绿廊

197.4

提升改造

科研创新

3

人口文化公园

12.2

提升改造

滨水休闲

4

柳林公园

75.51

规划新建

设计创新

5

莘稚公园

5.27

规划新建

滨水休闲

6

海鑫公园

8.21

规划新建

都市休闲

7

津南滨水公园

17.39

规划新建

会客厅

8

国展大道公园

9.51

规划新建

都市休闲

9

幸福河公园

18.33

规划新建

自然

10

外环公园

15.44

规划新建

工业

11

海河南公园

31.06

规划新建

滨水休闲

合计

437.44




附表7 主城片区专类公园规划一览表

序号

公园名称

面积(公顷)

规划状态

1

双新体育公园

6.57

现状保留

2

海河教育园体育公园

22.65

提升改造

3

津南儿童公园

2.86

提升改造

4

津沽儿童公园

2.17

规划新建

合计

34.26




附表8 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近期项目一览表

序号

类型

公园名称

面积(公顷)

备注

1

综合公园

滨海湖公园

17.26

提升改造

2

人口文化公园

12.2

提升改造

3

园区中央绿廊

197.4

提升改造

4

柳林公园

75.51

规划新建

5

莘稚公园

5.27

规划新建

6

海鑫公园

8.21

规划新建

7

曲苑花溪公园

18.76

规划新建

8

海沽公园

12.77

规划新建

9

专类公园

海河教育园体育公园

22.65

提升改造

10

津南儿童公园

2.86

规划新建

11

津沽儿童公园

2.17

规划新建

12

八里台体育公园

12.21

规划新建

13

八里台儿童公园

4.89

规划新建

14

小站镇体育公园

1.93

规划新建

15

小站镇儿童公园

2.36

规划新建

16

葛沽体育公园

3.58

规划新建

17

葛沽儿童公园

3.22

规划新建

18

北闸口体育公园

2.35

规划新建

19

北闸口儿童公园

2.83

规划新建

合计

408.43



附表9 游园近期项目一览表

序号

街镇

公园名称

面积

(公顷)

备注

1

咸水沽

吾悦广场东侧

0.71

提升改造

2

华丰公园

0.2

提升改造

3

兴华公园

0.2

提升改造

4

南明公园

0.2

提升改造

5

双碳主题公园

0.2

提升改造

6

双碳主题公园

0.1

提升改造

7

樨下花园

0.1

提升改造

8

卢浮广场西侧(雅润路和津沽公路交口)

0.34

提升改造

9

同心路与雅润路交口(文德花园)

0.24

提升改造

10

清风园

0.4

规划新建

11

双林

光明里东侧绿化

0.13

提升改造

12

艺林路渌水路交口两侧绿化

2.08

提升改造

13

津陵路至艺林路绿地(北侧绿地)

0.26

提升改造

14

泽山路与渌水道交口(渌水道夜市对面)

0.32

提升改造

15

学苑路与渌水道绿地(泓荷园)

0.26

提升改造

16

外环南路( 双林街道办事处对面绿地)

0.28

提升改造

17

双新

领世路至景蓬道中间绿地(秃尾巴河外侧)

2.14

提升改造

18

景茗道与津港高速辅路交口(两侧入口)

0.18

提升改造

19

梨双路与新家园路交口(西南角、东南角)

0.34

提升改造

20

节气公园

0.2

提升改造

21

新家园路与景蓬道交口(河边两侧及街角)

0.17

提升改造

22

双港

津沽公路天津大道交口南侧绿化

2.54

提升改造

23

盛港路与津沽公路交口(两侧街角)

0.39

提升改造

24

津沽公路段(梧桐苑外侧绿地)

0.78

提升改造

25

世景公园(新家园微山南铝西侧地块3-2

0.40

规划新建

26

景微公园(新家园微山南铝西侧地块5-3

0.16

规划新建

27

海棠街道


南开大学东侧幸福河西侧绿化

3.27

提升改造

28

同德路两侧(幸福河雅润路间段)

0.74

提升改造

29

同声路雅馨路交口绿化

0.31

提升改造

30

同心路两侧(雅馨路雅润路间段)

0.21

提升改造

31

新慧路两侧(雅泽路雅润路间段)

0.84

提升改造

32

雅馨路两侧(瑞明路同心路间段)

1.04

提升改造

33

同砚路与和慧南路交口(幸福河河边绿道)

0.43

提升改造

34

同德路与和慧南路交口(南开郡)

0.17

提升改造

35

同心路与雅馨路交口(金御花园门前)

0.17

提升改造

36

同声路与雅馨路交口(西南角)

0.14

提升改造

37

雅润路与新慧路交界绿地(融创中央学府)

0.10

提升改造

38

雅泽路与津歧公路交口(中化道达尔加油站外侧)

0.20

提升改造

合计

20.94



附表10绿道近期项目一览表

序号

公园名称

长度(公里)

等级

备注

1

外环绿道

6.0

市级

优先项目

2

海河绿道

29.2

市级

优先项目

3

秃尾巴河绿道

9.4

区级

优先项目

4

洪泥河绿道

20.3

区级

优先项目

5

月牙河绿道

13.9

社区级

优先项目

6

卫津河绿道

6.8

区级

一般项目

7

天津大道绿道(津沽互通立交-双桥河)

5.1

区级

一般项目

8

双河桥绿道

3.1

区级

一般项目

9

马厂减河绿道

6.1

社区级

一般项目

10

咸排河绿道

3.6

社区级

一般项目

11

天嘉湖绿道

3.1

社区级

一般项目

12

幸福河绿道

9.8

社区级

一般项目

13

葛龙湾绿道

1.9

社区级

一般项目

14

海河南道绿道

3.2

社区级

一般项目

15

胜利河绿道

3.4

社区级

一般项目

16

双白引河绿道

3.8

社区级

一般项目

17

津港绿道(洞庭路立交桥-梨双路)

3.0

社区级

一般项目

18

先锋河绿道

5.9

社区级

一般项目

合计

137.6






图 册



  1. 规划范围图

  2. 各类公园现状图

  3. 绿地系统结构图

  4. 综合公园规划图

  5. 专类公园规划图

  6. 社区公园规划指引图

  7. 城市绿线规划图

  8. 城市绿道布局指引图

  9. 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图

  10. 公园近期建设规划图

  11. 绿道近期建设规划图



背景介绍


《津南区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

背景介绍

为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津南区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加强双城中间能区、创新发展聚集区”的建成。深化落实“三绿色一生态”思路,努力打造绿色宜人环境、着力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城市、打造城市生态会客厅,确保津南区始终沿着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津南区编建设工作,为实现远景目标提供有力支持,根据需编制《津南区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

《津南区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群众反馈意见

采纳回复情况表

序号

群众

意见建议

是否采纳

未采纳理由及协商情况

1

孙汝正

希望在双港镇红磡领世郡社区周边规划综合公园

经核实红磡领世郡周边现状工业用地较多,均为已建成区域,拆除搬迁难度较大,并且受综合公园规模限制,短期内难以在红磡领世郡周边较近的范围内建设综合公园。2023年2月13日与孙汝正先生电话回复相关情况,明确本次专项规划中将规划距离红磡领世郡约2500米(梨双路与发港南路交口)处建设综合公园;在红磡领世郡距离1000米左右(鄱阳南路与睿思道交口、梨双路与鄱阳南路交口、环美公寓南部绿地)等处依据现状陆续开展社区公园建设。孙先生对回复表示认可。

2

侯国钦

  1. 提出《规划》中两处错误。

  2. 希望在咸水沽南华路、南边路(津南大道)、新兴南路与南华里小区合围区域建设运动公园或者其他主题公园

  3. 将海鑫公园东侧自然湖纳入该公园,并将该公园改扩建为湿地公园。

2023年2月13日与侯国钦先生电话协商:

1、对侯先生提出的两处错误,经核实均采纳并更正。

2、经核实第二条建议中地块现状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近期规划建设公园难度较大,故第二条建议不能采纳。本次专项规划中在该地块附近规划了若干社区公园点位,分别位于南华路新兴南路交口东南地块、二八公路新兴南路交口西南地块等地,南华里小区位于以上社区公园1公里辐射范围内。

3、经核实第三条建议中海鑫公园东面的自然湖为坑塘水面,受相关规划影响,应按照本次专项规划中海鑫公园的规划范围建设,故第三条建议不能采纳。

侯国钦先生对回复表示认可。



                                                                                                                                2023年2月17日

发表意见 退出登陆

姓名
联系电话
意见内容
附件:
新媒体矩阵
政务邮箱
帮办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