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关爱版

区科学技术局对津南区第十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第097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天津市津南区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2-06-22 15:20

对津南区第十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

097号建议的答复

                                   别:A

                                     签发领导:付强

                                    是否公开:公开

岳鹍代表:

首先感谢您对津南区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根据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津南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力度,适时发布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图谱的建议”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津南区制定了《津南区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核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 《任务清单》,推动校企合作,加快形成“教促产”“产接教”的良性互动。

(一)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工作安排,为落实“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我区2021年9月制定并印发了 《津南区制造强区建设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在全面落实全市12条产业链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材料、医疗器械4条主导产业链,其中智能制造重点建设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3条标志性子链,形成“4+3”产业链格局,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人才培养工作

1、完善产教融合要素供给。强政策支持引导,落实《津南区引聚海河教育园区人才创新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等系列文件,及时兑付专项资金扶持,支持海河教育园科学、创新、率先发展。做好金融服务支持,举办动力与电气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科技企业等专项银企对接活动,为产教融合等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2、拓展人才培养新兴路径。创新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天津大学无人驾驶汽车交叉中心合作设立联合培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项目,由校企团队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联合培养研究生,面向自动化、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专业招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订单式服务,打造海河教育园区中关百知创业空间,与鸿远电气、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合作,联合共推课程建设、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定向就业,为中关村软件园等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成功孵化智慧校园等一批项目团队。推动国资委直属央企中国电子与海教园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开展信息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及技能培训。推进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推进商务学院与京东集团共建京东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海运学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数智港航经济产业学院等,深化校企合作。发挥职业教育资源聚合优势,推动15家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成立津南区职业培训联盟,共享职业培训师资库。支持企业联合各院校,开展职工在岗培训。助力天津滨海汽车学院筹设天津市海河技工学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促进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2021年,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共开展科技特派员项目160余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智力及科研支撑。

3、突出培养企业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我区入选人才项目的企业家参加市科技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举办的各类企业家活动,通过培养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家们了解更多科技政策,使企业走上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车道,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三)创新队伍建设

1、认真做好科技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完善工作体系,推动人才工作持续开展。及时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研究人才相关活动和政策落实情况,走访人才企业了解企业情况和需求,营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和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形成尊重创新和人才的良好氛围。

2、组织实施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实施好天津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中“杰出企业家”“新型企业家”的推荐评选工作,认真做好企业家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2021年,区科技局配合区人才办,做好第三批天津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中“新型企业家”的推荐申报和材料初审工作,共推荐6名企业家。组织实施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的培育。根据《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认定暂行办法》,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的推荐申报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已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的急需人才引进工作,为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2021年共推荐14家企业申报天津市第六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四)建好引才渠道

1、坚持服务为要,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利用会展区位优势聚人气引资源,主办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三地企业、院校、人才齐聚峰会交流合作,签订 《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数字化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承办2021年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决赛,以赛促研,以研促产,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高层次交流平台。

2助力人才高端平台建设。协助华海清科成功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放建站资金50万元。

3、强化人才工作支撑深入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2021年引进创新人才、产业人才等4100余人。打造“就业云超市—津南区人才云招聘管理系统”,为高校、企业、求职者提供专业对接平台。

二、解决措施

(一)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政策支撑,充分发挥津南智库、联盟院士专家、大学校友会等人才群体作用,积极推进以才引才工作。依托大学科技园、海棠众创大街等载体平台,集中力量精准培育扶持一批优秀领军人才和优势项目。持续实施“工匠涵养”创新工程,打造“人才实践团”升级版,推进园区院校学生、教师、干部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常态化、机制化。

(二)用足用好海河教育园区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资金、技术,推动打造产教融合人才主阵地。深化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制定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揭榜制工作实施办法》,坚持举办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大赛。扎实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精准培育一批“战略梯队型”行业领军人才和优势项目,大力培养“新型企业家”“优秀企业家”,以建设区职业培训联盟为抓手,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深入贯彻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营造奋发有为的干事环境,完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工作格局。持续深化“凯尔测控模式”应用,大力实施人才安家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质效能级。广泛宣传人才优惠政策、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

(四)以重点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培育产业链企业创建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进驻,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一是不断完善现科研地图、科创资源册、毕业生资源册等资源册,发挥驻区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二是在产业科技人才分布情况方面,围绕“海教园主导产业图谱”和“海教园科研地图”,持续梳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重点学科及专家优势,梳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拥有待转化科研成果的教师清单。  三是推动产业引育,持续在“优”上谋划,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设立全要素招商机制。持续在“引”上发力,针对园区及周边载体,招引运营方打造产业楼宇。持续在“育”上用心,深挖院校科研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津南打造科创会展城和天津重要增长极提供强大动力。四是提供发展机会,2022年2月发布海河教育园区机会清单,其中,《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就业机会清单》提供了90余个实习岗位、 80余个就业岗位,定向招聘园区院校学生,为学子们拓宽了实习、就业渠道,搭建了职业发展平台。后续将持续发布机会清单,促进社会各界与海河教育园区信息对接,推动园区产业引育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园区建设,为园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五、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端科技人才引育平台建设,以工作站为纽带积极开展产教融合等校企对接活动,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招引人才,积极发挥各级各类人才平台在促进科技人才引育、科技人才交流、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

(一)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融合。大力推进引才引智工作。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标志性科技领军企业、高标准建设大学科技园等措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内高精尖人才、高水平技术转移人才加速聚集,不断提升津南区科技人才总体水平(科技局)。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抓住“科创会展城”发展机遇,定期召开产教融合人才推进会,加大“供需两侧对接、跨界深度合作、实体高效运行”的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力度(发改委)。集聚产业链企业资源和高校专业,做好供需两端信息收集及校企、产教合作匹配对接,发布产业人才需求。大力宣传产教融合典型经验、企业案例和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鼓励校企合作、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人社局)

(二)打造利于产教融合的土壤环境。机制方面,建立“企业—海河教育园管委会—高校”长效互动机制,及时传达发布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方面的核心诉求,推进校企合作,打通教育、科研与市场的三向互动通道。科研方面,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揭榜挂帅”制度,推动“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载体方面,大力建设天南科创谷,精心运营海棠众创大街、大学科技园,统筹载体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发展(海教园)。人才方面,实施“海河英才”计划升级版,高水平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积极打造津南区人才地图,挖掘海教园人才和校友优势,着力引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人社局)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通过组织申报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和水平。落实创新后备人才强基计划、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组织申报天津市杰出青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人才项目,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切实发挥好各类人才作用,鼓励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服务改善民生(科技局)。

(三)致力于形成标志性成果。加强人才政策全生命周期布局,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政策更新;推进人才数据图谱建设,进一步摸清人才底数和人才诉求,助力产业需求与人才需求“双向对接”,推动人才“第一资源”激活产业“第一动力”,大力营造产业合作、项目交流的“生态气候”(人社局)。实施产学研合作“双百”工程,推动津南区百家优质企业与百个优秀科研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提高鸿远电气、海尔、荣程钢铁、天森智能、德科汽车等重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将产教融合与绿色生态示范区、会展经济功能区、创新发展聚集区、“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紧密结合,引聚培育上下游优质企业,形成高附加值产业、创新创业产业的高度聚集,全力打造具有津南特色、符合绿色高质量发展定位的科创会展城。培育福臻、经纬辉开等产业链重点企业创建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工信局)

(五)结合天津市科技人才图谱建设,做好我区人才图谱工作。一是在已完成海教园区院校专业人才科研地图、科创资源册的基础上,结合4+3产业链,有针对性完善补充科研地图,发挥驻区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二是编印毕业生资源册、定期举办不同类别的专场招聘会、校企对接活动、助力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等促进学生就业。三是梳理整合园区专项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能力,多措并举,切实有效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举办工匠涵养班,打造一批具备现代化职业素养的“准工匠”。四是紧跟全区重点产业链动态调整海教园产业发展方向,积极配合津南区有关单位做好明确产业技术创新未来重点方向、产业科技人才分布情况,绘制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图谱等相关工作。五是围绕动力与电气联盟发展,支持院校与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新经济产业的龙头及重点企业,在订单培养、员工培训、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共建新专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相关产业在海教园聚集发展,实现产、教、城有机融合、共同发展。做好校企人才、项目对接,促进产教融合和人才流动(海教园)

再次感谢您对津南区科技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意见征询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工作人员: 万健

联系电话:28515477              


分享到:
新媒体矩阵
政务邮箱
帮办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