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区环卫作业市场化管理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津南区环卫作业现状
津南区建城区道路总面积在800万㎡以上,由区公路局、区环卫所以及各镇保洁队负责清扫和日常保洁。全区环卫从业人员,包括道路清扫、快速保洁、车辆驾驶员、跟车工、公厕管理员、转运站管理员以及巡查员等在内共计在1900人左右。全区机械化作业设备,包括机扫、水洗、吸尘、洒水、电动三轮车等清扫车辆,以及单臂吊、自卸车和压缩车等垃圾运输车辆共计340部,电动三轮保洁车180余辆。
二、其他区县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行情况
南开区的市场化主要采取承包的形式,扫保科技化、机械化水平都有大幅提高。红桥区潞河公司的市场化更多的体现在改制上;河东区采取市场加承包两种模式,在引进深圳洁亚公司的同时留出一部分道路面积搞承包;和平区侧重公厕管理改革,大胆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
西青区和北辰区是以街镇为单位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招标,完成固定区域的环卫作业市场化进程。
三、环卫作业市场化利弊分析
(一)市场化的利好因素
1、环卫服务质量有保证。实行环卫作业市场化,主要是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解决长期以来环卫行业由政府包办、内部活力不足、作业服务效益低等问题,环卫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前环卫作业管理体制基本上还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行政化状态,既承担政府管理职能,又承担社会服务职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高投入、低产出”是长期以来的顽疾,目前我区的主干道路环境卫生由市容环卫部门直接负责,支线道路和背街里巷卫生则由镇或街道负责。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工作效率偏低,不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责任方又存在护短心里,同时还会产生相互推诿问题。
2、资金、设备的申请和使用更加灵活。据统计,天津市现有7000多万平方米的道路需要进行清扫保洁工作,采用传统的人力清扫既费工又浪费资金,而大规模发展机械化清扫设备及日后养护投入又需要每年高达几千万元的高额投入,在传统的财政经费管理体制下,购置环卫作业车辆、设备申请程序较为繁琐,争取资金有一定难度。
而企业运作则灵活多了,中标公司为了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减少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积极筹集资金购置了各类车辆设备,解决了财政拨款模式下设备购置的融资瓶颈问题。
(二)完全实行市场化的弊端
1、现有固定资产过度和浪费。区环卫所所有设备、车辆均是财政部门统一拨款购置,且均为固定资产。在200余部作业车辆中,其中120部为天津市市容委和财政局统一购置,30部作业车辆是在全市四清一绿行动中,通过中央大气资金配置购置的,同样属固定资产。按照有关规定,这些固定资产不得擅自买卖,租赁或报废,如果市场化后,区环卫所出现车辆过剩、但却无法使用的尴尬局面,形成了资源过度和浪费现象。
2、遇有应急任务时,对市场化运作企业无法及时布置工作。市场化运作后,所有工作全部由中标公司完成,区市容园林委履行监督和检查的职责。但是结合市内其他区县市场化的经验,在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由于工作的不可移植性,或合同中无法明文规定的,例如道路撒漏紧急处置、垃圾处理厂停厂等情况时,我委对于市场化承包单位没有绝对管理权限,紧急布置的工作恐不能保证立即实施,容易造成工作的延误。
四、积极探索符合我区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目前,区内双新街道办事处正在筹备试点环卫作业市场化管理运行模式,具体各项作业项目方案及资金使用计划已通过市环卫工程设计院完成了调研和论证,市场化运行资金也已经向区政府申请拨付。目前项目正处在招标阶段。
环卫作业市场化是一个趋势,并且势必成为今后环卫作业的主流。我委将持续关注双新街环卫作业市场化进程,并对今后双新街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搜集整理,积极探索符合全区各镇的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行方案和相应的考核办法。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市容环卫工作的大力支持。
2017年6月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津南区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环卫科 2852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