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第十届三次会议 | ||
类别: |
A | |
签发领导: |
付强 | |
公开属性: |
是 | |
刘海峰委员: | ||
首先感谢您对津南区“双碳”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根据您提出的“政府搭台促进“双碳”示范区的成果转化落地”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 ||
一、基本情况 自2021年以来,津南区积极创建天津市“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以“两加四减”为主要方向,以重点企业荣钢集团节能降碳为基础,在产业升级、绿色碳汇上做加法,在工业、建筑、交通、社会四个重点领域能耗上做减法,围绕“三张好牌”优势和重点行业企业,推动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充分发挥国家会展中心平台效应,践行绿色办展,承办绿色低碳主题展会。立足海教园科教优势,组建“双碳”研究院,举办海河双碳产教融合创新研讨会,实施“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征集绿色低碳技术需求。推进荣钢集团工业企业绿色转型项目,打造氢运输等方面典型示范场景,全面促进“双碳”发展成果转化落地。刘海峰委员提出的“政府搭台促进“双碳”示范区的成果转化落地”的提案,紧密结合我区实际,指出了“双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应用场景示范效应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抓龙头,推进“低碳”革新 荣程钢铁集团是我区的用能“大户”,其年用能量占我区用能总量的80%。对此,我区成立了服务荣程集团打造“双碳”标杆企业工作组,积极协助企业实现钢铁冶炼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优化生产管理,积极推进“5G+”数字化工厂建设,二是推行清洁运输,提高“公转铁”比例。三是集约能源利用,完成企业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和4万千瓦水面光伏项目并网;四是开展技术革新。以荣程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全区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也为相关绿色低碳技术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 (二)抓重点,实现“两加四减” 一是抓绿屏建设、增加碳汇储量。二是抓能源转型,优化用能结构。严控煤炭消费总量,稳步推进燃煤锅炉改燃项目,三是推广节能建筑,国家会展中心一期、二期展馆多项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四是抓产业升级,促进绿色生产。五是抓典型引领,倡导社会降碳。 (三)敢为人先,破解难题,重点围绕创新驱动打造“双碳”新引擎、智能赋能探索“双碳”新路径、破立并举构建“双碳”新格局三个方面与各类市场主体、社会资本、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将“双碳”领域科技研发和揭榜挂帅、中国(天津)海河“零碳校园”建设、“双碳”创新研究院运营发展三个项目做出标杆、形成示范,助推“双碳”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成果转化。 (四)强化资金保障,加大绿色金融的扶持作用 持续强化政银合作力度,在持续推动与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天津农商银行等5家银行战略合作协议项目落地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等金融机构与我区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我市绿色低碳项目,组织梳理填报区内绿色低碳项目,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金、项精准对接,为绿色低碳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更多金融活水。 二、已采取的解决措施 着力构建“双碳”系统发展体系。在组织保障方面,对应九大重点领域,成立以“1+9+1”为总体架构的“双碳”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通过组织召开“双碳”工作例会、印发工作简报等方式,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在具体实施方面,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津南区双碳创新发展促进中心”,开展“双碳”政策研究、项目引育、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在政策体系方面,先后印发实施《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津南区绿色低碳行动发展方案》,与工业、能源等九大重点领域具体方案形成“双碳”工作的政策基础。 扎实推进荣钢集团绿色转型。近年来,荣钢集团着力打造“双碳”标杆企业,在钢铁冶炼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是优化生产管理,积极推进“5G+”数字化工厂建设,“智慧大脑”成功运营,加快构建低碳发展评价体系,以数字化“碳”管控平台推进精益降碳。二是推行清洁运输,提高大宗物料“公转铁”比例,建成4座企业加氢站,累计投入275辆氢能重卡,成功搭建我市首条闭环氢能运输示范应用场景。三是集约能源利用,先后完成厂区屋顶、污水处理厂水面分布式光伏项目、55MW和15MW余热发电项目,大幅提升自发电比例,建设生产余热城镇供暖工程。四是开展技术革新,建成高炉低碳节能改造、电炉“长改短”等节能项目,积极推进精品钢基地建设,打造全国首家“钢化联产—氢冶金”试验工厂。 全面打造重点领域低碳示范。工业领域,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培育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国家级“水效领跑者”、1家国家级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22家市级绿色工厂。能源领域,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年度新备案54个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累计并网容量达101MW。建筑领域,国家会展中心一期、二期项目先后完工,成为绿色低碳建筑的示范引领,圆满完成各年度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建设任务。交通领域,加大共享电动自行车投放比例;完成11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公交车新能源车辆占比已达到97%。社会领域,累计55家党政机关被国家评选为节约型机关,成功创建4家天津市垃圾分类示范点,零碳技术示范孵化基地入选天津市低碳(零碳)应用场景;通过广泛开展“双碳”新闻发布会等主题宣传活动,促进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广泛凝聚各类资源要素支撑。深化绿色金融政策,全区绿色信贷余额86.58亿元,新增13.46亿元,增幅18.41%。重点支持绿色节能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发挥会展平台效应,践行绿色办展,形成“一清单、两手册、一见面”制度,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以“绿色、低碳”为主题召开多场高峰论坛,围绕“双碳”技术进行深度解析,承办天津国际汽车展,集中展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新技术和新趋势。加强绿色低碳科技支撑,成功举办海河双碳产教融合创新研讨会,实施2023年“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面向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碳达峰碳中和四大领域开展技术需求征集工作,经专家评审共发布两批技术需求18项,其中涉及“双碳”领域3项。 深入落实“揭榜挂帅”机制。津南区科技局与海教园共同印发的《津南区“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方案(试行)》,打破地域限制,充分体现“英雄不论出处 ,谁有本事谁就揭榜”,鼓励京津冀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揭榜。2023年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了津南区“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重大技术需求,征集方向是智能科技、高端装备、新材料、“双碳”等领域项目。经专家评审共发布两批技术需求18项,30余家单位提交了揭榜方案,组织了20场对接会。对成功揭榜并获区级立项支持的项目,备案后视同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专家评审,6项立项。 做好市、区两级科技计划项目。推荐申报2023年第二批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天津市创新联合体、院市合作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资金等13项,其中欧尚元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分离提纯工艺研发与装备制造智能化车间”、天津博诺智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等6个项目获得立项。组织开展2023年津南区科技计划项目、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引育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9项。 做大做强国有出资产业基金。截至2023年底,海河宽带智慧产业基金、海河智能制造绿色产业基金和海河智选创投基金累计出资规模达18.55亿元,引进中美绿色、北洋海棠二期等优质市场化基金规模达15.3亿元,累计向79个科创企业投资14.3亿元。 举办“双碳”科技成果推介会。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校企紧握手”海河教育园区科技成果发布暨校企对接会上,发布2023年“揭榜挂帅”第一批企业重点技术需求13项,包含2项“双碳”领域需求,现场也发布具备校企合作现实可行性的科技成果100项,包含60项“双碳”领域成果。 打造“双碳”应用示范场景。与天津长安盛世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零碳”科技示范和产业孵化基地,对天大雨水泵站进行“零碳”改造,绿色可再生能源完全替代了原化石能源,相对改造前,耗电节能23.5%,采暖节能74.8%,产生绿色电能为30700kwh。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打造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入选市发展改革委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文公布的《天津市低碳(零碳)应用场景(2023年)》名单,并被列为天津市城乡建设领域8个应用场景之一。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已成功申报低碳(近零排放)示范建筑,“展馆本身就是绿色展览”。通过进一步扩大宣传引导,把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展馆打造为“双碳”示范样板,将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打造成为宣传指导“双碳”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展示交流对话和汇聚低碳国际资源的重要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 (一)将依托天津市碳达峰试点为基础,细致梳理绿色低碳领域支撑项目,全面推进生产方式、能源结构、交通运输方式、城乡建设方式和社会生产生活理念绿色低碳转型,提炼打造推广各领域“双碳”应用示范场景。进一步深挖荣钢集团的节能降碳潜力,通过探索钢铁产品及产业链碳足迹的溯源方式,致力于总结并提炼出钢铁行业碳达峰的有效路径。此外,将推动“双碳”技术的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双碳”研究院和天开园津南园的创新优势,通过拓展“揭榜挂帅”、主题论坛等多种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类技术转化载体,促进“双碳”示范区的成果转化落地。 (二)聚焦企业成长,强化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进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评价认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挖掘优质科技企业资源,遴选符合标准的科技型企业,加大培育力度,提升培育质量,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三)聚力自主研发,促进关键性技术攻关。重点聚焦智能科技、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双碳”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科技攻关,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落实“揭榜挂帅”机制,征集企业“双碳”领域技术需求,组织开展技术对接。着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寻找最佳的产学研合作路径,通过政策激励扶持保障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取得实效,实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精准对接,充分发挥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 (四)举办产教融合系列研讨会等“双碳”相关活动。 (五)明确招展引展方向,加大双碳产业展会举办力度。今年下半年预计举办2024天津国际清洁能源大会暨博览会、世界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做好双碳有关展会落地举办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六)跟踪国家级双碳主题展会谋划进度,积极引进绿色主题展会,结合津南区“低碳先行示范区”、绿色生态屏障打造成果,打造津南区独树一帜的“森林中的会展”,打响全国“双碳”会展名片。 | ||
再次感谢您对津南区“双碳”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意见征询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 ||
2024年04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