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河教育园区推进产教融合主要工作举措
(一)加大高端制造业人才政策支持力度。
对入选市“项目+团队”重点培养专项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在市级给予资助的基础上,再予以分级追加50%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通过政策叠加,加速推进以华海清科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引聚高端人才、上下游协同发展。同时,以荣程钢铁等重点制造业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培育制造业产业链企业创建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进驻,促进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开展“工匠涵养创新”升级工程。
坚持政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区内中德大学职业教育资源,以荣程集团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华海清科、普信模具、凯尔测控等津南区企业作为实习储备企业,在本科“机”“电”大类专业方向实施人才培养,开设“工程师涵养”班,培养一批新时代“准工匠”和“现场工程师”。探索“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培养模式,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引领作用,面向津南区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输送人才,助力津南区经济发展。
(三)创新人才引进相关工作机制。
举办第二批“人才实践团”,吸引海教园院校高层次人才至津南实践交流,推动校地合作。助力产业需求与人才需求“双向对接”,利用“就业云超市—津南区人才云招聘管理系统”,举办直播带岗、线上招聘等活动80余场,助力企业人才引进。推荐8名人才申报2022年“天津市引进领军人才”支持计划,12名人才申报高层次人才项目。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服务3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急需人才引进。
(四)深入实施新动能引育工作。
充分发挥各类众创空间和平台类企业的聚合作用,合理利用园区科教研用结合优势,积极引聚园区人才创新创业就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与推广应用,助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提升产业能级、扎实推进新业态融合发展,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做大做实新动能“底盘”。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科学编制产业人才图谱,引聚制造业人才资源。
开展津南区人才数据图谱-产才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撑服务项目建设,进一步摸清全区制造业人才工作底数和制造业人才供需情况,通过系统性制造业人才大数据分析,精准科学制定制造业人才引育服务决策,助推打造具有创新凝聚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和人才发展环境,将该项目纳入“智慧津南PPP”项目中。深化“就业云超市”数字载体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载体融合发展,完善“线上+线下”协同的人才交流互动对接机制,打造“海棠绽彩,职等你来”主题招聘品牌。充分运用数字化新媒体手段,推出“就业云说”短视频、“职云就业帮”主题云课堂、每周就业云直播等专题活动。高水平运行“高校毕业生人力社保工作站”,极具针对性的为各类制造业企业、海河教育园区高校毕业生就近提供档案转递综合服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智能职业能力测评、VR实景职业体验、线上岗位直播招聘等服务,搭建直接、快速、高效的人才对接渠道,实现制造业人力资源开发全链条线上聚合服务。
(二)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制造业企业服务质量。
落实职称制度改革专项,继续开展“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加强荣程钢铁、华海清科、金凤科技、普兰能源等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研发人才职称申报专项指导和推荐工作,提升高端制造业企业整体估值水平和发展后劲。推动海河英才引进人才落户办理流程及审核工作标准化,缩短审批时限,确定具体时限要求,动态监测审批进度,积极引进制造业人才。
(三)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生态。
积极构建教学实践与专业知识交流平台,搭建产教融合供需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积极参与世界职教发展大会,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共建校企联合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科教创新平台,组织主题讲座、师资培训、教材开发,促进院校与央企、合资、民营等不同性质的优质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在专业技术、校企协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合作,推进海教园产教融合更深层次发展,推动海河教育园各产教联盟融入天津区域产教联合体及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
(四)创新拔尖技术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深入实施“工匠涵养”创新工程。
持续优化“工匠涵养”模式,加速创新实训技术,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学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培养涵养班学员全方位的发展,为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和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同时,不断总结涵养班往届经验,进一步完善涵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工匠涵养”创新工程的品牌效应和引领示范作用。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与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