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0825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刘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共同发力推动小站稻产业振兴,重塑小站稻金字招牌的建议,经会同市农业农村委研究答复如下:
一、全市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推动全产业链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
目前,全市小站稻无论从种植面积、品种培育能力,还是从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小站稻“土特产”文章,已经成为我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小站稻“种(子)、种(植)、管、收、储、运、加、销、消”全环节,打造“1+8+N”的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已基本建立,小站稻全产业链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宝坻区被认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西青区王稳庄镇、宝坻区天津食品集团农垦水稻、津南区小站镇先后入选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示范基地;津南区小站镇被认定为首批小站稻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二)推动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进一步增强。
重点打造60万亩优势区,其中5万亩作为核心保护区,以点带面推进小站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国家小站稻栽培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小站稻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区6000亩,推广水稻基质育秧、化肥减量及防灾减损等关键技术10项,辐射带动面积5万亩以上。推动小站稻由传统大米向高端功能大米转型,市农科院生产的功能型“GABA米”售价最高可达156元/公斤。根据2023年度监测调度数据,小站稻全产业链产值已达到114亿元,同比增长11.8%。
(三)推动联农带农水平进一步增强。
发挥2家小站稻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706家农民合作社、388个家庭农场联农带农作用,带动近3万户农户,按照“良种+龙头企业+合作社+品牌+农户”的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农带农作用,通过与农户建立股份制、合作制、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推广全程托管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模式,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多元开发的联农带农推进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四)推动品牌建设与营销推介能力进一步增强。
组织小站稻经营主体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销活动,举办第二届“津农精品”直播联赛活动,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5000万人次。联合津南区政府在CCTV—2进行小站稻品牌广告投放;持续在天津电视台进行广告投放,累计观看人次超过3000万。同时,通过中国农业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津农精品”公益宣传周活动,小站稻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二、津南区工作进展及成效
近年来,津南区大力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在“源”、“魂”、“种”上下功夫,围绕小站稻“种(子)、种(植)、管、收、储、运、加、销、消”全环节,打造“1+8+N”的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不断擦亮小站稻“金字招牌”。2023年全区小站稻种植规模达到5.43万亩,亩产564.89公斤,总产量3.07万吨,实施基质育秧100万盘。
(一)注重增产增效
津南区立足小站稻原产地优势,建成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稻种繁育基地、种植新技术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小站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持续开展水源整治、沟渠疏通、稻种优选、规模扩大等工作,2023年全区小站稻种植面积达5.43万亩。优选“津原89”作为主栽品种,精选“津原U99”“金稻919”“津育粳22”等优质品种扎根小站稻种植区。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种植新技术、新模式,研发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小站稻一号”,已开展第二年区域实试验评审工作,在完成报审的基础上开展提纯和原种繁育70亩,“小站稻二号”完成第一年报审。除此之外,津南区正在推广稻蟹立体、混养混种,面积增加到2.9万亩,进一步促进稻田间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为水稻增产、增效、增收打牢了基础。
(二)加强品牌推介
津南区与市农业农村委签订《小站稻品牌体系合作共建战略框架协议》,成立由市农业农村委、津南区政府、市市场监管委、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津南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组成的品牌管理委员会,负责小站稻品牌体系的管理指导、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实现小站稻证明商标和优质小站稻商标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小站稻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整合市、区两级力量,与国内及本市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型传播媒介合作。目前,小站稻已经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小站稻品牌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小站稻典型案例——《构建品牌组织架构 重振“金字招牌”荣光》成功入选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三)注重品牌保护
积极推进津南区小站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在津南区醒目位置设立小站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宣传标牌。建立完善小站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标志印制、发放、使用和溯源管理台账,指导企业依法申请、规范使用,切实履行地理标志保护职责。建立市区镇三级保护机制,与市知识产权局、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小站稻产地和加工企业所在镇政府建立协同保护与快速反应机制,成立小站稻打假工作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对假冒伪劣小站稻开展打假活动,维护小站稻品牌形象。组织开展小站稻地理标志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会同天津市新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对抢注、擅自使用“小站稻”证明商标的多家侵权行为进行维权。
(四)加强产业链建设
充分发挥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经营主体的功能和作用,重点打造小站稻产业链,加大力度强链、精链、补链、建链,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打造农业品牌,形成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链条。实施完成小站镇农业强镇创建项目,投资建设小站稻加工中心,提升小站稻加工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力推进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项目预计投资达到1.89亿元,建设期限3年,2023年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共涉及小站稻育秧基地提升、全自动包装设备提升、低温仓储改造、稻米加工车间改造、小站稻食品精深加工孵化基地建设等11个项目。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数字乡村产业智慧大脑项目基本建成。此外,在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天津银保监局共同支持下,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围绕小站稻产业振兴,创新推出小站稻全产业链保险,以菜单式承保模式将“小站稻”生产链条上主要风险点全部纳入保险保障范围,打造了“保险+技术+服务”的发展新模式。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大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力度
市农委将落实好2024年度任务,深入实施小站稻种业科技创新、智慧种植示范、高效种植技术推广、收储加产业链提升和品牌振兴五大工程,重点支持津南区迎新稻米研发及综合加工中心建设等一批项目,增强小站稻产业发展后劲。津南将积极引导种植户扩充小站稻种植面积,稳定小站稻种植面积保持在5万亩以上;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7700亩, 改造提升1.2万亩的建设任务, 进一步改善小站稻种植条件。
(二)继续加大小站稻品牌推广力度
加强小站稻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合理规划品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小站稻产业集群政策,建设品牌示范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品牌带动力。建立健全“种源、种养、加工、储运、包装”全环节生产管理标准体系。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科技链和数字链等“四链”建设,建设小站稻全产业链数字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培育直播带货“新农人”,联合“天津排球”开展直播活动,促进“津农精品”销售。
(三)加快小站稻全产业链建设
市农委将小站稻从种子到消费端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速向沙窝萝卜、七里海河蟹等特色农产品的复制推广,实现集群化发展,2024年再培育2个市级产业集群,推动“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推出包含小站稻在内的“津农精品”系列伴手礼,讲好品牌故事,打造特色农产品“市礼”。组织“津农精品”进社区、进企业等展销活动100场以上,满足市民消费需求。
(四)推动小站稻农文旅融合发展
提升小站稻农文旅产业发展水平,串联融合大孙庄小站稻种植基地、“稻香源”千亩稻田景观区、小站稻作展览馆等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绿色“颜值”,激发绿色“活力”,力促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等多功能融合,助力产业融合发展,让群众在品味稻香中记住“乡愁”、留住根与魂,让小站稻在新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生机。
(五)搭建小站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
一是实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心关注和支持小站稻产业发展,组建小站稻产业发展创新联盟,以消费为引领,以供应链企业为龙头,搭建以市场和消费推进小站稻全产业链升级的“产加销服”和“贸工农”一体的服务平台,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自由组合,盘活闲置资源、强化专业分工,补齐产业链和供应链短板。二是用足用好社会力量,支持津南区农业商会、天津农学会、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等单位,发挥行业优势,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广度与深度,推动小站稻产业提档升级。
2024年4月12日
工作人员: 吴茜 联系电话: 8891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