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关爱版 简体| 繁体

名    称 :
津南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方案
索   引  号 :
111201121120112000185180Y/2020-00009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津南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发 文 字 号 :
津南经开管报〔2018〕48号
主    题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津南区产业发展带来难得历史机遇。以智能、绿色、大数据为特征的技术革命正在引发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津南开发区必须紧紧抓住当前产业变革的机遇,以建设“绿色森林屏障”和“国家会展中心”为契机,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

津南开发区产业升级计划主要措施

(一)转变发展理念,由GDP发展导向转为质量发展导向。

调整以往的发展观,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国家会展中心启动建设,商业用地和商业设施需求将会激增;生态绿廊管控,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产业发展的载体会日益稀缺。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适合津南园区进一步的发展,应从“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中摆脱出来,从追求土地出让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出来,宁愿土地出让“等一等”、项目引进“论一论”,向远期产业集聚要效益。

(二)健全体制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环境。

    1. 整合优化,持续推动园区升级。

加快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坚持规划引领、集聚集约。优化开发区及示范工业区空间布局和数量规模,引导优势要素资源向开发区集中,切实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做好调结构促转型的“加法”,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创新驱动的“乘法”,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的“除法”,实现发展的“四轮”驱动。

2. 顶层设计,政企分开,各司其职。

借鉴北辰、西青、武清开发区的机构和人事管制制度,按照精简高效、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服并进的原则,探索新的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机制。依托现有的开发区党委,整合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总公司、示范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平台公司,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行使好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职能。实行行政管理和功能开发分立,管委会负责产业规划、项目审批、监督执行、党的建设等工作,总公司负责基础设施开发与运营、招商实施等工作,积极运行政府委托社会服务形式进行专业化监管和服务。

3. 合并职能、集聚集约。

深化整合,使服务职能专业化。统筹各个园区的经济管理职能,将社会管理职能纳入园区所属镇,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焕发体制机制活力。统筹区内各项资源、统一把控工作要求,发挥集聚集约优势。

(三) 落实产业规划,实现错位发展。

1. 围绕新兴行业,打造产业集聚。

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海河教育园区科技人才优势、国家会展中心建设等多种优势,按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要求,打造产业聚集,推进产业链招商,瞄准500强企业及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的龙头项目。致力于打造34个大型产业集群、78个重点产品集群,每个产业规模达100亿元,产业集聚度较高的都市化园区布局。

2. 实现全区统筹、打造园区特色。

深入落实《津南区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强二兴三”产业布局,重点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制造等行业。楼宇经济重点打造特色楼宇,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制定招商协调机制,整合载体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园区联办机制,快速准确把握项目需求,规划汽车配套、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产业园,打造特色产业园,形成错位发展,用全区“一盘棋”的思想指导新项目落地。

3. 引入市场机制,探讨政府外包服务。

探索政府主导及市场招商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咨询、财务、律师、投资等社会资源专业化特点,实行委托招商、市场招商。

(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1.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

继续结合供给侧改革,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区内企业申请专利,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申办高新技术企业,使企业能够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

2. 挖掘战略新兴潜力。

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挖掘和引进。特别是针对9大产业1700项新兴技术,重点做好捕捉、洽谈和引进工作,用好产业基金扶持政策。

3. 积极引才引智。

积极引才引智,用好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利用海河教育园高端人员集中的优势,增强区域发展的后劲。

(五) 推进集约节约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1. 严控新增土地使用。

结合产业发展定位严控土地资源出让。坚持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和资源,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围绕东、西区主导产业和高端集群链条,大力引进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研发、总部经济等高质量项目。

2. 探索载体二次开发机制。

对闲置的厂房楼宇梳理整理,登记造册,根据载体规模、结构及配套条件,结合片区产业规划,实现高效利用。加快闲置土地回收,探索二次开发机制,实现腾笼换鸟。

3. 向现有空间要效益。

对于“乱散污”治理腾出的载体空间,鼓励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结合“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实现转型升级。

附件: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
新媒体矩阵
政务邮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