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关爱版 简体| 繁体

津南区2024年垃圾分类工作总结
来源:天津市津南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3-10 11:27


津南区2024年垃圾分类工作总结

2024年,津南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深入贯彻《天津市2024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计划》要求,以“持续用力、精准施策、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为工作方针,将全年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整改年”和“提升年”。津南区通过全面梳理上半年工作成果与不足,制定并实施了下半年工作重点,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推进源头减量工作。2024年,津南区联合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要求党政机关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并逐步在建成区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行业推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同时,旅游、住宿等行业也推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举措。在全区建成300余个智能回收点,推动“两网融合”布局,用以理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集运输体系的衔接机制。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各乡镇持续开展“反对浪费”文明行动,多渠道宣传制止餐饮浪费,常态长效推进“光盘行动”取得实效。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源头减量,减少了垃圾产生量。

(二)优化投放收集点(站)布局。津南区全面推行“撤桶并点建箱房、定时定点分类投”模式,提高了垃圾分类箱房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累计完成智能分类箱房建设137处,打造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8处,实现了部分农村区域厨余垃圾不出村就地减量无害化处理。对于未推行箱房模式的小区,则强化了对现有垃圾分类容器的更新修缮工作,确保垃圾收集容器的干净整洁。

(三)强化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管理。在收集运输管理方面,津南区加强了对清运车辆的车容车貌治理,结合冬季雪后、夏季雨后环境清整要求,开展清运车车容车貌排查,确保全区清运车辆整洁,杜绝垃圾运输过程中出现撒漏路面情况。同时,完善了生活垃圾分类运输体系,改造完成厨余垃圾车30辆和具有厨余垃圾转运功能的垃圾转运站5个,实现了厨余垃圾的专项收运,日收运厨余垃圾120余吨。

(四)固化“主题日 周循环”活动。津南区通过固化“主题日 周循环”活动,加强了生活垃圾、装修垃圾、大件垃圾分类收运工作。在咸水沽镇、小站镇、双林街、北闸口镇等街镇部分小区建设了再生资源回收点(物回点),并引进易物享第三方平台机构开展小区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双新街道实现了智能回收箱全覆盖,累计建设智能回收箱300多处。结合各收运主题日开展活动,引导调动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五)打造典型引路场景样板。按照市城管委年初整体部署和《2024年津南区垃圾分类工作计划》的要求,津南区在全区范围内打造了“企事业单位、社区小区、经营场所、公共场所、个人家庭”5类样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打造了创建示范单位不少于10个,各级镇打造了“社区小区、经营场所、公共场所、个人家庭”每类不少于两个的示范样板。这些样板在全区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津南区在全区11个街镇实现了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全覆盖,引入第三方生活垃圾分类运营企业,采用分类小程序、管理云平台等软件系统,配齐专兼职值桶员、分类督导员的管理人员,全面推行“定时定点投放、桶前专人值守”制度。

(六)健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津南区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集运输体系的融合工作,在咸水沽镇、小站镇、双林街等11个街镇部分小区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点,推进垃圾分类暨再生资源回收项目推广运行。依托智能回收箱每周开展津彩回收日活动,通过积分兑换、物品兑换等方式激励群众将可回收物分出,实现资源化利用和可回收物投放、运输、处置全链条管理。

(七)持续加强厨余垃圾管理。南区在厨余垃圾管理方面持续发力,各街镇建设厨余分出小区,改造了一批厨余垃圾车,将各居民小区的厨余垃圾进行专项收运,并运往西青光大厨余处理部进行处理。区垃圾分类办牵头,相关行业职能部门配合,持续推动碧海环保与全区各党政机关、各事业单位、各学校、医疗机构、中大型餐饮企业、食堂签订收运协议,实现了公共机构和中大型餐饮企业餐厨收运的100%全覆盖。同时,鼓励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食堂、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等单位建设就地处理设施处理厨余垃圾。各街镇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做好垃圾分类收运工作,对本域内的沿街商户和已创建的示范小区厨余餐饮垃圾实现100%全覆盖。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混装混运治理工作,对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执法处罚。

(八)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津南区各单位持续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全区各街镇、各社区、各未整合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引领居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活动中,参与第二届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志愿百日行”活动,将垃圾分类与基层党建实现了有机融合。2024年,全区11个街镇共计开展党建引领活动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980余次,参加培训人员26万余人。

(九)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津南区各街镇、各社区、各村居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常态化会议研究、业务培训、自查自检、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自治自管工作,把垃圾分类写入居民公约和村规民约。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值桶值守、入户宣传等垃圾分类志愿活动,示范街镇和精品社区入户宣传率实现100%。

(十)提增监督考核效能。津南区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城市管理考核指标中,督促各部门、各街镇压实行业属地主体责任,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开展日检查、周汇总、月考核、月点评、月约谈工作机制,每月开展垃圾分类考核工作,按月将考核结果反馈至各街镇,帮助各街镇精准分析,查找问题,补齐短板。

(十一)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目前,关于垃圾分类执法工作,我区还是比较薄弱的,城市管理、住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执法部门要按照《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规定》第九章第60-70条内容,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和专项执法行动,落实联合执法、巡查检查和一线执法要求,做好提示提醒宣传工作,严格遵循“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法治精神,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执法进社区、进行业、进商铺,对过度包装,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餐具,随意倾倒、堆存生活垃圾,厨余垃圾饲喂家禽、混装混运等违规行为,发现一处、处理一处,形成长效高压态势,达到打击一个,震慑一批的执法效果。

(十二)抓好常态化教育培训工作。津南区各社区、各单位讲师积极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线上线下宣讲、参加各类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为各街镇、各社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指明方向,加深社区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意义的理解认识,增强居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十三)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津南区始终将宣传引导贯穿生活垃圾分类各方面,持续打造垃圾分类宣传品牌,加强垃圾分类志愿者和垃圾分类讲师团两支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主题日·周循环”活动,重点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单位、进商铺”的“五进”宣传活动。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商务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等行业部门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在学校、餐饮商户、大中型商业综合体、机关事业单位内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和宣传引导活动,原则上每月不少于一次,并及时将活动情况报区分类办。

通过全区各街镇和区级融媒体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动员,结合第二届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组织线下集中宣传和入户宣传,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利用吾悦广场、永旺广场的大屏幕播放垃圾分类知识。上半年,全区11个街镇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98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和宣传品17.6万余份。

二、存在问题

我区在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群众期望达到的效果还有不小差距,清运过程中仍然有混装混运现象发生。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分类效果不强,混投混放问题频发。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工作中,津南区将筑牢主体职责,紧盯薄弱环节,聚焦重点任务持续推动工作落实。

多方参与,推动全社会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做到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积极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意识。立足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向社会公众广泛深入宣传相关知识,加大入户宣传力度,创新分类宣传方式,提高群众生活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强化源头分类导向,改变群众固有观念。不断壮大我区志愿队伍和志愿者数量,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扩大影响力。

源头减量,建立健全全流程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持续推进居住小区生活垃圾精准分类,加强生活垃圾产生单位与生活垃圾清运单位之间的无缝衔接,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分类积极性,扩大分类覆盖面,加强督导组织开展分类宣教活动,提高居民分类投放精确率。

(三)健全机制,压紧压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责任。压实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强化执法监管,发挥行政执法“压舱石”,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重点对物业公司、大型商超、沿街门脸等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执法检查,对于未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要求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先教育劝阻、再书面警告、后执法处罚的方式,促进责任单位和个人履行垃圾分类义务。

附件:

新媒体矩阵
政务邮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