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关爱版 简体| 繁体

天津市津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度行政执法工作报告
来源:区市场监管局 发布时间:2023-01-11 18:00



2022年,津南区市场监管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市场监管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市市场监管委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市、区重点工作,助力津南区打造科创会展城和天津重要增长极,现将2022年度行政执法工作报告如下

一、本机关行政执法工作基本情况

2022年度,我局作出行政处罚1248件,罚没款金额共计921.79万元,移送公安机关8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13890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00万余元。我局实施行政处罚严格按照《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定的立案、调查取证、案件审核、送达执行的步骤顺序实施。行政处罚决定都经过负责人批准,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都经过集体讨论决定。

2022年度,我局作出行政强制106件。我局依法慎重决定是否采取相关强制措施,确需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的,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进行,按规定制作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相关法律文书,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务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确保涉案财物管理规范、处置及时

2022年度,我局作出行政许可13763件。其中办理企业设立5239件;办理个体工商户设立7602件;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822 件;办理食品生产许可26件;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25件;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42件;发放计量标准考核证书1办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6

此外办理企业变更7123件,注销2472件;办理个体工商户变更2132件,注销5576件;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注销、变更574件;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注销、变更20件;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注销25件,延续32件,变更145件;办理医疗器械二类备案核发48件,注销13件,变更83件;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注销11件,延续37件,变更66件;办理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核发26变更3件;办理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资质许可10件;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1339进行股权出质29件。

二、工作措施和取得成效

(一)实施“服务提质”行动,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再发力。

1.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提升窗口服务效能,大力推行一网通办,将企业开办审批时限压缩至一个工作日以内。实现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和跨域办,打破地域限制,方便异地申请人办事,解决了申请人折返跑、多地跑问题;实现三十二证合一,落实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大幅缩短市场主体从筹办到进入市场的时间;实现除股份有限公司外,简易注销市场主体类型全覆盖,简易注销比例达到75%以上;实现大项目好项目加速落地,做到当场办结;实现发放营业执照智能化,作为执照自动发放试点,为全市营业执照发放智能化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截至年底,全区(净)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其中企业4500户、个体6500户;全区市场主体总量9.3万户,其中企业4.3万户、个体5万户。市场主体设立登记网上申报率达到99%以上,企业变更及注销登记网上申报率达到70%以上。

2.着力做好企业帮扶。深化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打通企业难点堵点,将放管服改革落到实处。积极对接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全年实地走访包联企业8次,电话询访20余次,搜集并解决企业急难问题12个。通过微信公众号、调查问卷、宣传册等方式,大力宣传津南区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并依职责做好重点项目服务,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切实抓好稳经济政策落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发展。

3.全面做好会展服务保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零容忍监管,严控风险隐患,圆满完成展会和各项重大活动期间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等服务保障任务。2022年共保障展会5次,累计检查食品经营主体96户次,接餐26车次共计12858份,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99批次。检查特种设备65台次,清理游商展虫”25人次,处理消费投诉3起。

(二)实施“监管提效”行动,在维护市场秩序上再细化

1.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高效推动2021年度市场主体年报工作,我区企业、个体、农专年报率分别为97.53%98.45%100%均排名全市第一加强市场主体经营异常名录管理,依法将35户企业、1户个体标记经营异常状态落实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工作,对相关部门推送的评审信息,累计联查人员2000余人次,联查市场主体6000余户次。做好冒用身份证登记的公示工作,共受理撤销冒用他人身份申请29份。积极推进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试行信用修复承诺,引导145户企业、45户个体、4户农专完成信用修复。制定2022年版联合抽查事项清单抽查方案,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和常态化。

2.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时节市场价格监管。针对粮食购销和重点时段,检查相关主体3062户次,发放提醒告诫函714份,约谈经营者16户次针对大宗商品,严厉打击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加强民生领域价格收费监管。开展殡葬、教育、医疗、养老看护、机动车停车收费专项检查,检查相关经营主体206户次,发放提醒告诫函26份。规范行业协会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金融机构收费,检查相关单位33户次,对5家价格公示不规范的已督促整改。组织区工信局、区规自局、区水务局等5个相关单位开展缓缴涉及企业、个体工商户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自查,推动惠企政策落实。

3.强化商品交易市场监管。做好商品交易市场安全防范工作,排查犬类交易行为,共检查商品交易市场137个次。组织开展机动车环保检查工作,检查汽车销售企业22家次,检查车辆181台次。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常态化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清风行动和秋冬季候鸟保护工作,检查商品交易市场100次,检查餐饮和药品零售单位679次。加强网络市场监管,组织开展电商平台点亮行动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促进我区网络市场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开展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检查相关企业机构50户次。

4.净化广告市场环境。加强广告导向管理组织召开强化广告宣传导向审查行政指导暨创建文明城区广告监管工作推动会,联合区住建委组织召开物业服务企业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工作推动会加强涉疫情广告管控,开展整治借重大活动从事违法违规商业广告宣传、坚决整治网上精日言行及打击精日产品制售广告监管专项工作。持续做好互联网广告监测,落实全国广告业统计数据调查,做好促进我区广告业平稳增长服务工作,推动广告业良性发展。聚焦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领域,开展33项打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行动。

5.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开展粮食购销领域反垄断执法,检查粮食购销企业7家。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检查政策措施40件。组织开展妨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措施清理规范工作,各政策制定机关共梳理存量文件268件。鼓励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开展公平竞争审查政策措施抽查检查。围绕群众投诉举报多、反映集中的问题,紧盯农产品、抗疫防护用品、食品等重要商品,突出市场商业营销重要环节,统筹防范竞争失序,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走访华海清科、甘泉集团等企业,指导企业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开展医疗卫生领域商业贿赂和医药价格违法专项整治,检查医药企业14家。开展打击网络传销专项执法行动,处理涉传举报9起,配合公安机关处理涉传举报3起。

6.严格落实市、区专项重点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双减工作开展托管机构回头看夜查行动,出动180人次,检查校外托管机构85户。对存在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依规进行处置,行政约谈19家,下达行政建议书3责令整改通知书2家;对通过登记住所无法取得联系的16户校外培训机构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对存在辅导学习情况的3家校外托管服务机构移交教育部门处置。二是开展清理整顿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等违法商业行为专项行动,出动1766人次,检查市场主体943户次,对中小学、幼儿园周围50米内48户卷烟持证零售户下达到期不予延续通知书;对涉嫌无证经营向未成年人售卖酒水的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对中小学、幼儿园周围200米内的电子烟经营户要求下架。发放《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制品告知书》758份,张贴《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电子烟·酒制品》标识856张。三是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加强食品保健食品销售安全、广告监管,严防违法违规生产及标签标识夸大宣传。加强涉老领域食品保健品经营者竞争行为监管,依法查处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以义诊、感情营销、赠送礼品等方式销售老年消费用品的相关违法行为。严厉查处老年消费品非法会销、变相从事传销活动。收到养老诈骗线索数10条,全部核查完毕,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依托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主动进位,配合各街镇开展联合检查,探索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自建房专项清查台账及时与市市场监管委沟通,通过对口业务指导提升工作效能。共出动3000余人次,检查市场主体2000余户次。五是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落实战区制、主官上要求,完善专班、建立制度、明确标准、细化责任。将日常工作和创文指标紧密结合,以实地测评环节为抓手,聚焦主责主业,严查辖区全域内的商场超市、农贸(集贸、批发)市场、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价格秩序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加强对学校周边烟酒经营的治理。累计出动1万余人次,检查相关经营单位5000余户次。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广泛开展创文宣传,提高群众对创文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发张贴各类创文宣传材料1.5万余份。

(三)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在助推强区建设上再作为

1.持续推进质量强区战略一是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区战略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质量工作考核及质量月活动,申报质量攻关项目19项。督促区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我区产品、工程、服务行业质量提升。积极开展品牌指数测评工作,我区新增小站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级)荣誉1项,新增老字号品牌1家、农业品牌5项、工业品牌26项。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试点工作,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校准安全阀共计508台次,阀门检验检测379批次,抽查阀门产品51批次,抽查食品280批次,检定计量器具1600台(件)。二是引导企业对产品和服务标准进行自我声明公开,目前我区297家企业进行了自我声明公开,共上报1598项标准,涵盖3854种产品。组织7家机动车检验机构开展统计年报和自我承诺,检查机动车检验机构3家。检查食品、建筑材料及工程检验检测机构10家。共受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相关行政审批申请74件。检查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家用燃气器具生产企业4家次,检查销售家用燃气器具单位698家次。三是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计量专项检查治超专项行动校园周边验光配镜经营单位专项整治,检查粮食购销单位7机动车检测机构和区治超点3验光配镜经营单位63家,对5家单位立案查处,查处不合格计量器具15台。开展安全防护用计量器具专项监督检查端午节日期间商品过度包装专项执法检查加强集贸市场等场所计量监督检查,检查各类单位208家次,检查相关计量器具3476台件。组织计量惠民生宣传服务活动,推动我区计量工作发展。

2.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区战略。一是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组织8家企事业单位申报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及天津市知识产权资助项目,1家代理机构成功申报行政保护服务项目,区农服中心成功申报地理标志示范区保护项目。推荐6家重点产业链企业参评天津专利奖,其中4家企业获评天津市专利优秀奖。推动区政府审议出台《小站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全力打造小站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完成小站稻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备案13家,累计39家,助力完成示范区建设相应指标任务。充分发挥市保护中心津南分中心作用,协助134户企业完成预审备案,通过专利快速预审通道提交专利申请148件,预审合格86件,完成授权46件,大大缩短专利审查周期与授权时间。围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调研考察,起草《知识产权信息化及保护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全方位推进平台建设。二是打通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印发《津南区贯彻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大会精神的举措及工作部署分工》,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高效完成2022年第一、二批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专项整治行动。推进专利行政保护试点区域建设,逐步完善我区专利行政保护体系。遴选月星家居市场申报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月星家居市场成功进入规范化市场培育名单。三是大力夯实知识产权工作基础。组织参加商标和特殊标志保护专题讲座、基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培训班等系列培训,累计参训900余人次。配合区人大开展专题调研,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关于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情况的专题报告。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在20余所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宣传活动。联合市知局、市保护中心、区人社局、海棠众创开展线上培训活动11场次,参与企业及高校达800余家。前三季度,全区商标申请3143件,注册2106件,有效注册商标17015件,同比增长16.5%。拥有驰名商标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老字号商标5件、天津市实施商标战略示范企业2家。截至11月份,全区授权专利总计5350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2881件,同比增长33.6%,万人均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1.08同比增长33.7%。全区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天津市专利优秀奖企业8家。

(四)实施“安全守护”行动,在保障市场安全上再提效

1.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一是制定2022年津南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多次组织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行动检查各类食品主体15699户,覆盖率100%,发现风险隐患9260个,完成处置100%。开展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百日行动出动3410人次,检查食品、餐饮经营户1705户次。二是开展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年度评价工作,印发《津南区2022年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组织食安委各成员单位严格按照评价细则各项内容逐一梳理,对标对表,逐项准备。推动落实两个责任工作,结合辖区实际,细化创新包保主体分级方法,拟定具体实施措施,对包保主体分布、规模、业态等情况进行全覆盖排查,摸清底数、健全台账。组织召开全区食安办主任会,针对包保主体分级、包保干部分类及确定方式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我区确认1387名包保干部,包保主体分级工作已完成100%三是多措并举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开展春季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督促学校及校外供餐单位建立自查机制,帮扶校外配餐企业实现软硬件水平及服务能力的全面改造提升。鼓励学校提升管理水平,303家学校食堂实施了标准图示法、五常、6T等管理方法,75家学校食堂建立了HACCP体系或ISO22000体系,辖区内359家学校食堂全部实现明厨亮灶,355家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同时,积极推动中型以上社会餐饮单位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四是强化抽检保证质量安全,制定年度食品安全抽检计划,拟检测3975批次,完成检测2758批次,合格2705批次,合格率98.08%落实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工作,按照创建标准,指导食品经营单位健全经营自律制度,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完成创建区级销售环节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90家。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隐患排查;针对津南区地方特点,将小站稻列为工作重点,推动辖区粮食加工品行业规范化发展。

2.强化药械安全监管。一是开展利剑行动,加强执法检查,重点开展16项专项检查,出动1356人次,检查各类企业678家次加大执业药师整顿力度,坚决杜绝执业药师不在岗履职、挂证等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期间共有146家药店办理了变更质量负责人的许可事项,药师合规比率由去年的不到50%跃升至93%严打网络销售违法行为,对具备网络销售化妆品经营范围的1049家企业逐一核查,明确开展线上销售126家,逐一培训建档,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严查非法收售药品行为,加大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巡查清理力度和整顿治理频次,防止非法收售药品市场聚集回潮。二是做好药物警戒指导医疗机构、药品器械经营企业主动报送不良反应,扎实推进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报送药品不良反应278医疗器械不良事件308化妆品不良事件31例。开展市区两级抽检工作共靶向性抽检药品182批次化妆品36批次医疗器械15批次,合格率98.5%

3.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一是统筹推进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按照区域和设备种类调整分工,分片到组,借助天津市特种设备动态信息监管平台,建立使用单位管理信息台账,按计划开展日常巡查和重点监管。根据上级部署,开展超期特种设备、燃气安全百日行动、供热锅炉等20项专项整治。聚焦重要时间节点和重点领域,组织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电梯事故应急演练,加大现场监督检查力度,推动重大节日和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常态化,如期完成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年共出动920人次,检查相关单位450家次,检查设备1150台套,及时排除安全隐患75项,查处违法案件15件。二是推动民心工程建设,加大对电梯维保单位检查力度,组织开展电梯维保质量抽查,持续提升现场维保真实性、可靠性,区抽取的25台电梯已完成抽查,问题隐患已完成整改。三是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全面落实津南区燃气管道法定检验工作,将检验单位对待检主体压力管道的法定检验工作落到实处。持续提升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监管强度,采取双随机”“四不两直等方式,加大对液化石油气瓶充装单位的检查频次,严厉查处并依法取缔翻新黑气瓶的窝点,共出动48人次,检查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24家次。

4.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许可证获证企业监管,出动180人次,巡查电线电缆、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食品相关产品等获证企业90家次。开展对危化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燃气灶具、电动自行车、电线电缆、水泥、食品相关产品等重点产品的15项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阀门产品生产企业开展产品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出具专家意见书6份,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阀门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涂料、危化品、油品、灶具、化肥、塑料袋、眼镜等商品共110批次,保障重点产品质量安全。

(五)实施“常态抗疫”行动,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再加力

1.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坚持从业人员规范管理,坚持环境物品预防性消杀,坚持风险监测精准发力。督促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将进口冷链食品信息录入追溯系统,共录入商品54218批次。在严格落实双排查、双推送基础上,每周动态推送进口冷链食品库存信息,共推送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227家次、从业人员98176人次。快速反应、灵活妥善处理了其他省市、区发送的6起涉疫应急事件。对一辆冷链运输车擅自更改行车路线,在某商户自建冷库开箱卸货,伪造核酸报告和消杀证明,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的行为,将案件线索移交公安机关,涉案当事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制定《津南区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第三方冷库管理的工作方案》,明确库区划分、人员管理、货物管理、环境消毒、落实责任等五方面举措,实施两督查、两检查、一自查工作机制,严格落实24+1条提级管控措施,提升第三方冷库闭环管理。将辖区从事进口冷链食品贮存业务的第三方冷库全部纳入监管,对原有12家第三方冷库进行封控,责令冷库经营单位对照24+1项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前暂停进口冷链食品的进出库,对冷库内产品建立台账,要求未经许可不得将封存货品随意出库。针对转型的第三方冷库,主动对接企业,落实转型服务,做好现有库存产品的清理处置工作。截至目前,完成7家冷库的提级改造,5家冷库转型清库。开展全链条疫情隐患排查全年出动12811人次,检查6638家次,发现并责令改正603件,移送公安部门4件。   

2.充分发挥药店哨点作用。对辖区零售药店开展全覆盖检查,共出动564人次,检查药店282家次,核查药品零售单位落实三件套、查验三码和核酸阴性证明、执行四类药品购药实名登记等防疫要求落实情况,督促药店严格落实“5+1+1+1”措施。对执行防疫措施不到位的14家药店,责令停业整改到位后恢复营业。今年以来共推送区指、各街镇与市不良反应中心四类药品实名购药信息1054283,向社区及时推送核酸检测试剂盒自检结果异常人员1例,报送健康码异常人员359、发热人员43例。加强疫情防控药械产品质量监管,积极帮助药品零售企业复工复产,全面保障药品供应。2022疫情早期,主动为封控小区联系5家送药对点药店,实施无接触送药服务通过多方协调,及时为群众更换氧气瓶6疫情中期,配合市药监局,组织大型药品连锁企业推出网上购药便民举措,开业管控区开业6家、防范区开业4家,为16948户家庭免费配送药品30764盒。

3.强化疫情期间市场价格监管。加强疫情期间重要民生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持续开展巡查检查,做好高校食堂、超市等消费服务稳价工作。出动7837人次,巡查市场主体3972户次,下发提醒告诫函549份,张贴公告741份,规范明码标价107户次,纠正价格偏高15户次,有效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提升投诉举报办理效率,收到疫情相关价格投诉举报537件,全部办结回复。强化价格舆情处置,收到市市场监管委分拨价格舆情22件,全部在24小时内处置并妥善回复,及时平息舆情事态。

(六)聚焦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持续推进法治建设

1.全面落实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一规划两纲要精神,研究制定《津南区市场监管局2022年法治建设工作要点》,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法治建设各项工作,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加强市场安全监管、全面实施质量强区战略、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六方面明确监管重点,并就推进执法监督、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坚持和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明确具体举措,覆盖学法、执法、普法全链条。二是制定《天津市津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核、决定、公布、备案、清理以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做了详细规定。2022年我局起草行政范性文件1个,严格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法定程序此外,我局对已不符合上级文件规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按照应改尽改、应废尽废原则,开展清理工作对我局起草的《津南区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作出相应的废止处置意见。三是制定《天津市津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对本局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做了详细规定,并组织征集2022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根据工作实际,按程序推动实施。

2.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一是贯彻落实执法公示制度利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网站、区政务网、局门户网站等多平台对外公示,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管职能,做到信息透明、执法可见,随时接受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二是贯彻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严格落实执法、两人执法制度,将执法检查过程中产生的影像资料及时归档执行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市场监管执法行为用语规范》,提升文明执法水平,树立市场监督管理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三是贯彻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规范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责任和流程,对法制审核内容、时限、形式、意见等作出明确规定。四是组织各执法办案部门开展案卷评查,共开展案卷评查3次,参加市市场委、市药监局、市知识产权局案卷评查4次,坚持把做好案卷评查工作与行政执法规范化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切实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

3. 在执法中坚持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通过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对辖区内的商户进行行政管理,比如对于日常监管中遇到的未明码标价、未按规定变更食品经营许可事项等违法行为,经调查认定市场主体违法行为轻微,通过责令改正、批评教育、告诫、约谈等措施,市场主体能够及时主动纠正且没有造成实际危害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我局依法对其不予行政处罚,充分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过罚相当原则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和改善执法环境。2022年不予行政处罚的案件共计57件。

4. 积极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普法责任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普法主题实践活动。一是突出重点,实现普法精准化。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5·20世界计量日”“12·4”国家宪法日

5.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法治能力和素质培养。一是组织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审核人员和执法监督人员参加《行政处罚法》视频培训及典型案例交流研讨会,使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二是组织执法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对典型差案示范优案逐案通报,并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案为鉴、以案为训,汲取教训,针对典型差案中反映的普遍性、共性问题,组织开展全面自查工作,全方位查找短板漏洞,树牢案件质量意识、办案责任意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组织执法人员召开业务培训会,以解决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行政许可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从规范执法办案程序、提升执法文书制作水平、提高执法案卷质量入手,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进一步压紧压实执法责任,不断强化和提升干部法治思想、法治意识,不断规范行政执法和许可行为。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执法队伍素质需继续加强。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更新及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精细化监管执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外部监管风险仍严峻。市场监管工作战线长、范围广,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假冒伪劣等问题事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虽然市场主体安全管理水平正在提升但仍相对薄弱,安全监管隐患防范难,急需提升执法效能。

四、2023年度行政执法工作举措

(一)加强培训,营造法治氛围

继续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及专业法的学习培训,内抓干部学法用法,外抓监管对象知法守法,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夯实依法行政工作基础。   

(二)完善制度,推进法治建设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促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制度机制,重点抓好法制审核制度的落实,以科学的制度促进工作的规范,从而推进我局行政执法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法治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健康有序

一是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市场监管所登记工作统一化、标准化、便利化。二是关注民生热点,严厉打击市场垄断行为。聚焦关系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加大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专项执法力度。三是推动完善我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实现部门联合抽查常态化。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失信主体名单管理,指导相关单位做好失信主体信用修复工作加强市场安全监管工作,紧扣职能,不断提升食品安全、药械安全、商标侵权、广告、价格、特种设备、产品质量、标准化、化妆品等领域行政执法工作,维护市场秩序健康有序。

                             2021110

附件:

新媒体矩阵
政务邮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