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南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
天津市津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目 录
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发展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文化强区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供给、满足群众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天津市津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2-2025年。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一)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文化底蕴深厚
津南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漕运文化、妈祖文化、民俗文化、稻耕文化、练兵文化丰富多彩。津南区是当代红学家周汝昌,版画家李平凡,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银达子、韩俊卿等文化名人的故乡。津南区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8个。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葛沽镇连续多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7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民俗文化特色小镇。2018年,小站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稻耕文化特色小镇。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果,区、街镇、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津南区辖区范围内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类企业13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0余家,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
(二)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
津南区文化多元、底蕴深厚,漕运文化、妈祖文化、民俗文化、稻耕文化、练兵文化等蕴藏民间。有国家A级景区4家(4A天山海世界米立方、3A小站练兵园、3A时代记忆馆、2A中华石园);乡村旅游特色村2家(前进村、西小站村);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家(观照轩、知悟馆、鸿远电气);特色旅游企业3家(宝成博物苑、稻作展览馆、佳沃世界);规模酒店21家;旅行社23家。
旅游景区各具特色,有以珍贵史实、展陈庄严、拓展训练为特色的小站练兵园,以拥有六项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奇石荟萃、园林秀美为特色的宝成博物苑,以非遗传承、时代物品陈列、正能量传播为特色的时代记忆馆,以河道回环、绿植雅致、文化浓郁为特色的海河故道公园,以惊险刺激、休闲逸趣为特色的天山海世界米立方戏水乐园,以果蔬采摘、乡趣盎然为特色的迎新合作社,以荷花满塘,稻香遍野闻名的会馆小站稻种植核心区,以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前进村和深入践行“以文化乡”战略的红色乡村西小站等乡村特色旅游点,小站稻作展览馆是第一个以地方稻耕文化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展览馆。诸多旅游点位构成了我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与此同时在建项目储备丰富,有西夫拉姆酒堡、蓝光水果侠-稻梦空间、葛沽民俗文化特色小镇(沽水瑶)等。通过三年建设,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形成了辛庄湾、咸水沽湾、双桥河湾、八里湾,小站湾、葛沽湾,结合天嘉湖、海教园湿地让津南具有了独特的生态优势。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竣工开展、海河教育园区划归津南。十三五期间,津南旅游资源呈现出多层次、多品类的综合布局。
(三)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效果初显
1、抓好统筹规划,高位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为深入挖掘我区优势资源和核心品牌,形成津南文化旅游融合的比较优势,津南区编制了《津南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基于市场需求,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旅融合产品,明确文旅融合发展机制、传承发展保障机制,指导和协调文化旅游融合、健康发展。
2、抓好服务保障,全力加快文旅特色小镇建设
葛沽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和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镇是我区深挖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夯实文化底蕴内涵,以文化旅游带动产业和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典型项目,是我区文化旅游融合交汇,引导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现实难题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小镇体制创新、配套建设、品牌构建等手段彰显城镇产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小站文旅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小站镇依托自身稻耕文化、练兵文化底蕴,着墨近代史上光彩诗篇,深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形成了由小站练兵园、海世界米立方、小站古街、稻作展览馆、钻石公园、周公祠等构成的稻耕文化特色小镇肌理,蓝光水果侠·稻梦空间主题乐园目前正在建设当中。作为小站稻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小站稻会馆核心种植区在传统水稻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观景栈桥,夜景灯光等设施,美化生态景观内容,打造流水潺潺、鸟儿争鸣,稻田美景如画的生态环境,游客置身其间,感受荷塘、栈桥与稻田、家鹅相映生辉,通过网络传播后,热度提升明显,网红打卡地逐步行成。
(2)葛沽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筹备不断深化
葛沽镇凭借漕运文化、妈祖文化以及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葛沽宝辇花会闻名遐迩,在建的葛沽民俗文化区即将为这一精神符号提供生动的物质承载。项目依托津南葛沽镇城市综合开发PPP项目开展建设,认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存,有效推进葛沽民俗文化特色小城镇建设,重现历史风貌,建成后通过景区化运营使葛沽乃至津南灿烂的文化得到保留、活化和发展。特色小镇范围内另一重要载体佳沃世界已经部分对外开放,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项目用地约1800亩,目前已建成佳沃世界、食代馆、特色民宿等,预计2024年全部建设完成。
(四)抓好融合发展,不断丰富特色旅游业态
1、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津南区是涉农区,又是小站稻发源地,目前30个行政村结合各自产业特色,逐步衍生出不同的产业方向,尤其是人居环境整治过后,各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自然生态的标志语。北闸口前进村逐步实现产学研游一体化。聚焦亲子游和学生两类重点客户群体,着重发展稻田插秧、螃蟹垂钓、田野拾蛋、稻田收割、樱桃采摘等农事体验活动。每年5月举行樱桃采摘主题活动,5月中下旬举行插秧体验活动;5-9月份,组织林下娱乐、林下烧烤、林下捡蛋等亲子活动;7-8月份组织“荷你在一起”亲子走秀活动;6-9月份组织“渔你在一起”亲子渔猎专题活动;10月份组织“蟹蟹有你”螃蟹垂钓主题活动;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组织“等你稻来”小站稻采收主题活动等。八里台镇西小站村以党史教育、红色旅游为核心,以绿色生态、田园休闲为特色,基于军粮路、西光剧社、美术馆、风物馆等载体,开展送军粮,赏剧目,忆童年等体验,2021年累计接待4000余名师生游客,红色旅游体验项目建设初具规模。
2、拓宽工作思路,打造旅游新业态
凭借“旅游+农业”积累的经验,接连打造了“旅游+红色文化”线路,发挥时代记忆馆、小站练兵园等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色,衍生出充满正能量的红色思政之旅;打造了“旅游+工业”线路,以天津安全用电培训基地(鸿远电气)、观照轩、知悟馆、海尔电器、名宝内衣等工业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工业文旅项目;打造了“旅游+教育”线路,以海教园、佳沃世界、时代记忆馆、小站练兵园等为载体,打造研学旅游金字招牌。如此,横向产业串联使得旅游资源迅速丰富了起来,未来随着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的探索,全域旅游指日可期。
(五)抓好宣传活动,努力提升知名度美誉度
十三五期间,经过机构改革融合,文化和旅游结合更加紧密,文化进景区成为传统,文旅融合成为常态。十三五期间精心推出“文化进景区系列活动之‘5·19’中国旅游日专场活动”。活动围绕中国旅游日的主题“绿色发展 美好生活”,将文化、旅游、体育精心组合,以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镇及其重点景区为依托,通过徒步活动串联旅游线路,宣传津南特色文旅资源,引导广大游客在文旅活动中感受绿色发展,共创美好生活。与此同时,举办了“迎庆建党百年 拥抱会展——天津津南文旅会展月”。集旅游推介、特色农产品展销、民俗文化展演于一体,文旅融合,多层次地展现津南特色文旅资源。据统计,活动共计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在海河教育园广场作为主会场组织了千人展演及拍摄。活动累计突破了4000人次。活动开展结合主题视频推广,线上线下形成了强大的宣传矩阵,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社、北方网、津云、掌上天津、网信津南、津南融媒等各种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新华社单条活动信息浏览量达117.8万,津南文旅融合发展在主流媒体发声,文旅品牌塑造成效显著。开展了“秋来津南,嗨游有你”文化进景区活动,发布津南特色旅游线路和文明旅游倡议,开通了网络直播,直播间互动进行旅游品牌、产品推介营销,为游客带来了非遗文化、武术、和民乐表演。
(六)制约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1、融合产品联动性不足,缺乏龙头景区和线路带动
津南区文化底蕴比较深厚,集漕运文化、稻耕文化、妈祖文化、练兵文化于一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宣传推广效应,但总体而言,文化旅游品牌产品开发的层次不高,旅游产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景区、“爆款”产品,景观核心吸引力不足。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我区在政策、资金、人员配备仍未达到要求,全社会关注文化旅游氛围不足、效果不够理想。
2、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整体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还属于“天然发展”阶段,没有得到专门、整体的设计、规划和实施。公共服务设施缺漏较多,存在短板,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全景导览等尚有欠缺。公交线路不完善导致景区可进入性低,旅游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城市休闲空间、游憩场所、停车场不足、紧急救援体系不健全。
3、文旅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产业融合力度不大
我区的文旅资源丰富,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旅游产品等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但是仅停留在初级阶段,产业升级和融合力度尚有欠缺,传统文化挖掘、产品文化附加值缺乏深度提炼,历史、民俗、饮食等优势资源没有结合文化旅游探索出一条全产业链的发展新模式。“互联网+”优势发挥不充分,智慧旅游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十四五”期间总体思路
(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践行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部署,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科创会展城和天津重要增长极,积极推动绿色生态示范区、创新发展聚集区、会展经济功能片区和“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资源聚合、区域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以核心景区、重大项目、重点村镇、优秀作品为载体,加快形成融合发展新举措、新机制、新业态、新模式。顺应大众旅游新趋势,凸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统筹,强化部门、区域、行业、企业的协调配合,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聚焦重点实现突破。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模式创新、技术业态创新,激发各领域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
市场主导,实体支撑。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化手段推进融合发展。以文化企业、旅游景区等实体为支撑,增强融合发展竞争力。
突出特色,差异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挖掘内涵、突出特色,以增量盘活存量,提升旅游发展层次。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形成经营特色、强化差异发展。
(三)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区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倡导绿色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做优做强绿色生态示范区、会展经济功能区、创新发展聚集区和“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大幅提升津南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稻耕文化、练兵文化、漕运文化、妈祖文化、民俗文化等津南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打造津南旅游目的地,推进葛沽民俗文化区、佳沃世界等旅游建设;以文化内涵挖掘拓展为重点,以高科技智慧平台为手段,以会展经济为依托,创新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结合精品文化旅游特色活动、文化旅游特色商品、文化旅游特色线路实现文旅融合产品升级。通过开放的市场环境、规范的行业监管、充足的专业人才、精准到位的政策扶持,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进入新的阶段、取得新的成果。
(四)发展布局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我区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分布,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会展时尚、生态康养、乡野拾趣五大主题旅游集群打造津南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一)建设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综合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
坚持以项目为载体,重点打造好葛沽民俗文化区、西夫拉姆酒堡、佳沃世界等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突出的重大项目,推进资源整合、布局优化、产业融合,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城镇
推动葛沽镇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小站练兵稻耕文化特色小镇、咸水沽历史名镇等文化旅游重镇建设。深挖文化底蕴、完善旅游要素,推动小站镇市级全域旅游示范镇创建,打造小站古镇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会展经济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各片区形成相互促进,竞相发展,错位布局,全域提升的格局。充分挖掘特色小镇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加强提升文化形象和旅游品位,完善服务能力和接待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的功能融合、产业融合、经营管理融合,形成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高质量镇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载体,推动津南文旅重镇、区域协同发展。
(三)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传统村落
保护好津南区现有的传统村落,积极实施津南区传统村落保护行动,结合实际,合理改造利用村民闲置房屋,打造特色乡村民宿,提高西小站、前进村、月桥村等乡村民宿服务质量,振兴乡村新业态,持续推动有条件的村,如前进村、西小站村、南义村、月桥村等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乡村文化建设、旅游载体完善、旅游活动宣传、品牌包装营销等手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特色村,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津市乡村旅游点,通过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四)创作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好作品
创作漕运文化、妈祖文化、民俗文化、稻耕文化、练兵文化等好作品,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优势,深度挖掘津南区文化和旅游的契合点,利用优秀文艺作品,讲好津南故事,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五)推动文化旅游市场主体融合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紧密依托文化旅游企业等市场主体推动融合发展。打破文化企业、旅游景区、旅行社等产品界限,推进产品融合化、宣传互通化。指导传统文化企业融合旅游开发文创产品,参与旅游推介宣传活动,向游客开放经营场所实现文旅融合。传统旅游企业通过为文化性演出提供场所、素材、研发文化旅游商品、打造文化宣传基地等形式实现与文化的互融。两者互相交织,发展成为融合一体的市场载体。指导时代记忆园区提升改造,提质扩容,全面提升数字播放系统及巨型屏幕设备,深度挖掘文化进行影像媒体内容制作,国学馆增加多媒体播控设备及巨型显示屏,全景化还原国学殿堂,提升国学场景仪式感,实现场景化体验。指导小站练兵园市场化运营,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指导观照轩、知悟文化等企业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载体,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从而进一步丰富旅游市场。
(六)运用新技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
加强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推广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等智慧旅游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做好“会展+旅游”研发,分析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办的系列展会对津南区酒店、景区、文化场馆等客流、消费带动效果,结合预订、网评情况掌握会展、文化、旅游发展动态,为产业决策参考提供支撑;持续打造津南区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智能应用场景、直播平台和VR、AR、5G科技手段为非遗文化宣传、文化旅游宣传搭建平台。推动A级旅游景区票务预约平台、旅游商品电商平台等智慧旅游手段。推动时代记忆馆进一步完善电商平台建设,门票分时预约及电子游览系统建设,指导海世界米立方门票预约系统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
推动文旅科创带动文旅融合
进一步加强和南开大学、天津职业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共建,充分利用院校师生尤其是会展、旅游专业科研力量,组织文化旅游项目科研活动、旅游项目调研活动、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旅游公开课等活动,充分发挥专业院校,专业师生的智力优势,助推津南旅游行业专业化、科学化发展。通过激励和扶持,培育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促进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协同创新。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创作文创产品、演出产品、数字虚拟旅游景点、景观,提升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旅游线路的科技含量,扩大旅游产品的影响力、渗透力、感染力和亲和力。通过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旅游点建设,拓展工业制作、拓展训练、科普教育、乡村体验等多元素,大力发展体验性、参与性、交互性的文化旅游新兴业态。
(八)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
全面深化文化旅游行业改革,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旅游体制创新,树立“大文化”的发展理念。按照简政放权原则,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属地化管理,理顺资源管理体制。深化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文化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加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型业态,不断创造新供给。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做好我区文化旅游融合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建设方向和发展模式,按照保护生态、突出特色、挖掘文化的总体要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推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配合
建立健全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最新动态,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融合专题调研,探索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全区各街镇及相关部门要将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本地区、本部门“十四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扎实推进,认真落实。
(二)完善配套政策
鼓励和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做好文化旅游项目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进入文化旅游演出市场。用好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的引导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全域旅游示范街镇”“乡村旅游重点村”“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文化旅游模范单位。根据国家和天津市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天津市在用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信贷、融资、税费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创造宽松的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环境,扶持文化旅游项目快速健康发展。
(三)增强人才供给
一是全区各街镇要注重辖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根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和从业人员队伍。二是通过充分利用海河教育园区的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对接学科专业和专业人才,建立一批文化旅游实习实践基地,重点加强紧缺型、高端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引进,特别是在会展服务、创意设计、技术研发、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领域,要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四)规范市场秩序
在文化旅游市场开发中,要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规范开发行为,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地域特殊性,避免对绿色生态屏障、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过度开发,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打造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规范行政执法,夯实文化领域执法,精进旅游市场执法,依法严格执法,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认真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五)加强宣传推广
强化部门合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创新宣传促销机制。一是依托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广告标牌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同时,充分借势市级媒体、主流媒体、强势媒体、高流量自媒体提升津南旅游关注度。利用好北方网、新华网各类门户网站,学习强国、津云客户端、网信津南等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提高津南文化旅游媒体声量。进一步提升津南文旅之窗、津南旅游微信公众号内容品质,增加关注度和信息更新率,扩展公众号功能,更好服务群众和游客。二是在做强产品的基础上利用百万级会展游客资源,海教园学生资源进行口碑宣传,紧抓商务人群和年轻群体脉搏,深挖会展、校园市场。三是构建全域化、全方位、全智能宣传营销体系。依托葛沽宝辇花会、农民丰收节、春秋旅游季等节庆以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北方旅游交易会等会展活动,搭建文化旅游宣传平台。结合国家会展中心展会,开展非遗进会展等专题活动,进一步塑造宣传形象,强化宣传主题,与市场充分结合。四是鼓励有条件的文化旅游单位通过走出去的形式到业务辐射地区进行专场推介和展会推介,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旅游宣传交流新格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