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名    称 :
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津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1120001847279/2021-00040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 文 字 号 :
津南政办发〔2021〕25号
主    题 :
科技工业信息化\工业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津南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镇,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津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20211113

(此件主动公开)

津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津南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津南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抢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推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津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调结构、挤水分、去虚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为“十四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7.6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0%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十三五”时期,全区聚焦新动能引育和传统产业转型,新经济加速成长,新动能加快集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基本成型。截至2020年底,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0.7%。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高端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达9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比重22.4%。智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华海清科首台12英寸化学机械抛光机填补国产CMP设备市场化应用空白,福臻工业轻量化钢铝混合、全铝车身连接技术国内领先。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累计完成1111家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家电、食品等轻纺工业加快培育壮大。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2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7家。民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累计达到6.2万家,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8%。优质企业梯次培育成效显著,2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雏鹰”企业评价入库数量累计达281家、“瞪羚”企业评价入库数量累计达46家,入选数量均位居全市第一方阵。

2.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十三五”时期,全区以智能制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经纬正能、德科汽车、环宇橡塑等37家企业入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20182020年,74个项目获得天津市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8700余万元,拉动企业智能化投资6亿元,形成1:7的扩大效应。海尔5G互联工厂、荣钢5G智能工厂等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创新引领,YH603G小模数数控弧齿锥齿轮铣齿机等11个产品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荣程集团1100mm全连轧带钢生产线竣工投产,“智慧津南”及数据湖一期项目稳步推进。承办世界智能大会部分赛事和论坛,举办数聚津门·智享未来—数字中国行等系列活动。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海尔洗涤电器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高等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5G网络建设、应用推广不断加速,累计建成5G基站1417个,完成海尔、荣程集团等45G应用场景建设,海尔智慧园区项目入选《中国5G垂直行业应用案例》。

3.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全区新开工建设重点工业项目202个,投资规模达367亿元,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8个,成立海河宽带智汇产业基金和12支子基金,投资基金募集总规模达16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652亿元,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举办天津·津南会展产业及区域发展招商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引进联东U·津南科技企业港、中国电信大数据中心等项目600余个,协议投资额超千亿元。加快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累计引进乐歌物流、实卡机械等130个外资项目,实际使用外资3.1亿美元。国家会展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初具雏形。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进一步突出,大项目支撑、新项目引领、好项目驱动的新格局加快成型。

4.绿色发展取得扎实成效。“十三五”时期,创建经纬辉开、凌云汽车等一批绿色工厂,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市级绿色工厂6家,区级绿色工厂15家。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成效突出,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物累计减排59.2%,减排工作成效位居全市前列。深入推进污染治理,主动关停2000余家“散乱污”企业。“钢铁围城”治理基本完成,荣程钢铁开创国内钢铁行业热风炉超低排放改造先例,关键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退出588立方米高炉2座,优特钢产品生产比例达到70%以上。“园区围城”整治成效显著,全面完成6个市级工业区和5个区级工业区整合工作,完成20个工业园区(集聚区)撤销取缔工作,效率位居全市前列,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

在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全区工业发展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工业体量规模偏小,新旧动能转换不畅。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7.6亿元,与静海、西青、北辰等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新动能“底盘”偏小,难以弥补传统动能下降形成的缺口。二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业链条不完整。主导产业规模总量偏小,部分产业存在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率低、集群优势不明显等问题,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终端产品不多,质量不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足,产业层次亟需提升。三是产业集约集聚水平不高,配套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全区工业用地相对紧张,产出效益偏低,工业用地地均产出15.8亿元/平方公里,与滨海新区(55.1亿元/平方公里)、西青区(20.9亿元/平方公里)相比存在差距。部分园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城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新发展理念树得不牢,举措不够有力。推进工业存量升级增量转型的招法不够新,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不够明显。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攻坚期。津南区作为全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连接“津城”“滨城”双城的生态节点、创新节点、发展节点,要抢抓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区、创新发展聚集区、会展经济功能片区和创建天津市“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发挥优势、开拓视野、主动作为,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1.新发展阶段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必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给津南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地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立足大循环、谋篇双循环中全力打造新动力、探索新模式、谋求新发展。津南区地处“津城”“滨城”双城的黄金走廊,地理位置优越、区内交通便利、创新要素汇集,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具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良好条件,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善,开放步伐加快,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成为全市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具备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作为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新发展理念赋予新使命。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天津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城市,承担着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历史重任,明确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建设制造强市”的战略部署,为津南区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津南区产教融合优势突出,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会展经济引领聚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工业体系基本成型,已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承接地之一。“十四五”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以“智”造统领制造,以“智”量引领增量,以“智”能转换动能,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继续成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3.新发展格局提出新任务。“十四五”时期,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推动制造业提高抗风险能力、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提供重要机遇。津南区工业基础雄厚、制造资源丰富、创新资源集聚,同时也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不畅、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日益提升、产业园区同质化等挑战。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双一流大学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进的产业体系,实现动能转换和经济运行的有效协同,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双碳”目标为牵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推动企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动智能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京津冀先进制造业成果转化示范样板,助推全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高水平推动海河教育园区、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坚持智能赋能。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生产方式“智造”、产业形态再造、高端产业创造、商业模式改造,加快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进一步加快推进制造业向产业结构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绿色制造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协同开放。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强化园区分工协作,积极引导同类企业向特定优势园区集聚,合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深化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交流合作,建立起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内在机制,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新兴与传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关系,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总体目标

2025年,全区制造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智能制造示范加快推广,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打造“天津智谷”,建成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要素集聚、质量效益良好、持续发展强劲的创新发展聚集区,基本实现制造业强区目标。

——质量效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不断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创新驱动。产教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35%,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结构优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绿色发展。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市级以上绿色工厂数量达20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等指标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加快形成绿色制造新格局。

——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网络化制造全面推广,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

2035年,全区制造业整体素质和引领辐射能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核心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领航企业和知名品牌,京津冀先进制造业成果转化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基本建成链群完整、产教融合、协同开放、绿色智能的制造强区。

三、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以“2+3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为基础,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重,高端布局、统筹推进、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优先发展智能科技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食品精深加工、轻工业、阀门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

(一)优先发展智能科技产业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聚焦重点领域和高端环节,大力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5G等领域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信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智能科技产业发展高地。

1.人工智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场景建设为牵引,重点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高端智能传感器、应用软件、智能终端等领域,加快突破自然语音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身份认证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创新发展。智能终端领域:重点发展智能语音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终端安全登录、智能密码钥匙等产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能应用领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终端计算体验中心等载体优势,聚焦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典型应用场景,进一步发展电冰箱、空调等白色家电、“衣联网”智能家居平台,加快津海鸿洗衣机零部件生产基地、中电电力集团海尔智慧能源储能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运营服务企业,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先锋城市先行示范区。

2.集成电路。依托华海清科等企业,大力发展化学机械抛光机、研磨设备等产品,配套发展离子注入机、镀膜设备、清洗设备,以及清洗液、抛光液等材料,引进培育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抛光机高端技术产业生态链。加强与芯片制造企业协同发展,拓展在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封装、微机电系统制造、硅材料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数码管、控制器用元器件及表面贴装等电子产品,加快硅外延片、砷化镓、氮化镓、引线框架等关键材料及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动晶圆回收再生等领域实现创新发展。适应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工艺节点的演进升级需求,提升芯片设计开发能力,推动晶圆级封装、硅通孔、3D堆叠等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支持建设集成电路装备与工艺创新中心,加速工业控制和网络安全智能硬件国产替代进程,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3.大数据。以数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聚焦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技术研发、衍生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生态体系,着力发展数据存储、语义引擎、数据仓库等增值服务,积极发展边缘计算、信息咨询、数据监测、商业决策等信息服务。吸引和培育一批数据分析和数据创新应用领域的高端企业,引导支持企业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突破海量数据处理、数据真伪识别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推动华录天津数据湖数据中心、鑫方盛一站式工业品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位置服务、数字家庭等新兴业态终端产品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光磁存储技术应用范围,打造全国领先的海量冷数据处理中心。大力推动数据交易流通,探索建设数据交易中心、数据资产确权中心等支撑机构,重点推动制造业领域数据产品交易,促进大数据在各传统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打造大数据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45G。聚焦5G核心网络设备制造、智能终端、软件开发与服务等领域,重点发展光纤熔接机、光纤切割机、滤波器及线圈等产品,加快推动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终端天线、光器件及芯片、光纤光缆等配套产业发展,加速培育和完善5G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开展5G相关技术标准、核心软硬件以及产业应用协同技术研究,不断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5G融合应用,推动5G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业态深度融合,满足智能人机交互、高精度定位的应用需求,形成生产质量检测、生产安全监控、仓储物流、设备监控等一批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加快推动5G+云平台智慧工厂、5G数字车间应用标杆示范项目建设,打造产业链各环节相互支撑、互为驱动的5G产业集群。

(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坚持技术产业化、产业集群化、项目高端化发展思路,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谋划、前瞻部署区块链、量子信息等一批未来产业链,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1.高端装备制造。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导向,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壮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升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品。

1)智能制造装备。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重大成套设备制造等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加快突破智能控制系统伺服系统、高精密减速器等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汽车装备、数控机床、电气设备、3D打印机、冶金设备、智能电网等产品,积极吸引新型传感器、精密传动装置、伺服电机、高强度紧固件等关键配套企业和项目。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教学机器人及其配套零部件领域,不断提升仿真模拟、激光焊接等领域研发及产业化水平。鼓励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广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等新模式,打造一批提供系统设计、方案咨询、成套安装、运营维护等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推动华乾元贸200万套精密组合轴承、哈工福臻智能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制造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和智能化水平,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

2)汽车关键零部件。紧跟行业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发展趋势,围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重点发展车身设计、焊装、内外覆盖件、发动机壳体、制动机避震器、热交换系统、电子电器等产品,加快引进驱动系统、动力电池、新能源电机、先进变速器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汽车零部件向通用化、电动化、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发展。鼓励本地企业与天津一汽大众、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开展合作,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化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推进跨行业协作,融入机器视觉、液晶显示等技术,在环境感知、车载智能终端、液晶触摸屏等领域形成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积极拓展汽车后市场增值服务,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3)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聚焦高技术船舶、海洋油气装备、港口航道工程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展船舶舾装件、工程机械配件、钻探用油套管、螺杆钻具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高端石油专用管、特殊扣套管、石油油管接箍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大甲板机械、平台升降装置、动力定位系统等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领域的企业引育力度,突破水下自动化钻探装备、海底管道检测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能力。积极推广船舶和海洋工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建立模块生产、舾装制作的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打通设计与制造关键环节,实现焊接、涂装等关键工序的智能化作业。结合“互联网+模式,建设海洋工程装备智能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培育海洋工程总承包商和装备集成供应商,为海洋装备企业提供市场预测、技术咨询、交易中介等相关信息服务,形成以海洋装备建造维修为核心、以关键配套为支撑的海洋装备产业基地。

2.新材料。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三大领域,培育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1)先进钢铁材料。重点发展高精轴承钢、齿轮钢、高级汽车优钢、高级结构钢、石油及天然气无缝管坯钢等产品,突破高档轴承钢、高性能耐磨钢板、高韧塑性汽车钢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荣程钢铁棒材生产线改造、冷轧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面向汽车、轨道交通、石油化工、工程机械等行业,加快发展高强韧性钢板、高性能工模具钢、高端钢铁结构材料、高强高硬耐磨钢等产品,不断提升优质、特殊品种钢材比重,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的先进钢铁材料产品体系。加快推进荣程钢铁“数字智运”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形成集在线运维、故障诊断、状态预警、智能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基地。

2)电子信息材料。以高纯度、大尺寸、高性能、集成化为方向,聚焦先进半导体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氮化铝单晶、氧化镓单晶、金刚石单晶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加快发展柔性晶体管、光子晶体、光电显示等新型光电材料和纳米电子材料,不断提高光纤预制棒、溅射靶材、电子特气等生产技术水平,联合开展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结构设计等应用基础研究,促进46英寸砷化镓和碳化硅、特种光纤,微波复合介质基板、高性能铝基板等封装基板材料领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微机电系统硅片及前沿材料生产线、中电科(天津)新材料科技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构建集半导体材料与光纤器件规模化生产、先进材料研发、晶体精密加工技术研究、材料分析及检测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的电子功能材料基地。

3)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瞄准铝基、铜基、锡基、钛基新材料方向,聚焦高端装备、医疗器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铝合金板锭、汽车用轻质铝基材料、电子焊锡材料、精密铜管和超薄铜板带、金属粉体材料等产品,巩固提升铜合金焊材、高压断路器、电线电缆等产品优势,加快发展特种钛合金、高纯金属材料等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迈向中高端,突破高性能耐蚀铜合金、镍基高温耐蚀合金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新材料—新制造技术—工程化技术”同步开发、一体化设计及应用,推动有色金属制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打造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4)前沿新材料。以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为突破口,超前布局和开展一批前沿新材料核心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发展石墨烯材料,突破石墨烯粉体、薄膜规模化制备等领域的产业化制造技术,发展基于石墨烯改性的储能器件、功能涂料、电子元器件及系统集成产品。积极发展纳米材料,强化碳基、无机、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催化剂等技术研发,培育发展纳米显示薄膜、催化材料、电子材料等产品,加快提升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水平。加快发展3D打印材料,重点发展高品质钛合金、高温合金、铝合金等金属粉末,开发氧化铝、氮化铝、氮化硅等陶瓷粉末、片材,探索和推广3D打印技术在医疗诊断、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

3.生物医药。以差异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为方向,坚持创新与仿制、培育和引进并重,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前瞻布局,加快创新突破,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培育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健康创新示范区。

1)生物制药。巩固提升现代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发展片剂、颗粒剂、硬胶囊剂等中药饮片、口服液、中药提取物等产品,拓展开发中药保健品、中药饮料等新产品,巩固提升金莲清热泡腾片、葆宫止血颗粒等知名品牌,加快开展对经典名方进行二次研究和新药开发,推动中药材前处理、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的产业化,不断增强中药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化学原料药和关键中间体领域,重点发展醋酸氟轻松软膏、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产品,加快推动超临界萃取、缓控释制剂等高附加值化学药物创新剂型研发生产,培育引进针对恶性肿瘤、病毒感染、糖尿病、心脑血管等领域的制药企业和创新药物,加快推动成果产业化。引导企业加强高端仿制药、首仿药研发及产业化生产,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不断提升仿制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

2)医疗器械。围绕预防、诊断、治疗、手术康复等需求,聚焦医学影像、康复医疗器械、医用生物材料、体外诊断设备、高性能医用塑料等领域,重点发展血液透析耗材、新型分子诊断仪器、可穿戴医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手术机器人、快速诊断试剂、呼吸机制氧机、智能康复辅助器具等产品,加快发展人工关节与骨科植入物、可降解血管支架、血管及造影导管等各类植介入器械产品,着力发展精准检测试剂、医用防护用品及专用生产设备等相关产品,培育引进可降解医用敷料、植介入医用材料、高值医用耗材等领域重点企业,配套发展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泰康合众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联东U谷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生命健康及医疗器械特色主题园区,建设医疗器械专业化咨询设计、研发生产、应用示范服务平台,推动医疗器械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孵化和产业化应用创新发展,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商贸为一体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4.节能环保。以高端化、绿色化、集聚化、品牌化为方向,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业,开发推广清洁能源、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创新节能环保服务模式,打造成为全市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基地。

1)节能环保装备。聚焦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工业炉、节能电机、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等产品,不断提升蓄能器、工业锅炉、保温材料等优势产品竞争力,突破蓄热体小型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弘津伟业全自动智能燃气锅炉、意德顺通燃气冷凝炉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节能节水、污染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企业优先发展,围绕钢铁、建材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低温余热利用、工业锅炉改造、工业节能装备等环保技术及节能装备,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和产品。

2)节能环保服务。聚焦节水节能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监测和咨询服务、循环利用咨询服务等领域,重点发展节能服务、环保咨询服务、资源综合利用服务等产业,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支持开展节能咨询、评估、监测、检验检测、审计、认证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企业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诊断、方案设计、节能系统建设运营服务。以产业园区、钢铁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加快推广工程总承包+系统托管运营、项目管理承包等第三方治理模式,探索发展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区域环境托管服务等新模式,打造节能环保服务业创新示范基地。

(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方向,聚焦现代轻纺产业技术升级、装备更新、产品换代、服务完善,大力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巩固提升轻工业、阀门产业集群优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1.食品精深加工。围绕“特色突出、链条完备、集约集聚、绿色安全”发展目标,以高端食品、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攻方向,聚焦粮油精深加工、高端乳制品、食品饮料等优势领域,重点发展方便食品、调味品、营养保健品、动物饲料、果蔬饮料等产品,培育壮大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蛋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规模,积极延伸、拓展食品加工产业链,加快推动食品工业向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知度,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质量保障水平,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业基地。

2.轻工业。聚焦日用化工、自行车、家居及木制品、纸及纸制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领域,重点发展功能性化妆品、香精香料、智能家居、智能门锁、洗涤用品、特种纸及纸板、现代家纺、品牌服装等产品,加快推动节水型洗涤剂、化妆品功效性原料、变速器紧密传统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以智能制造、模式创新、品牌提升为抓手,推动日用化工、纸及纸制品、自行车、纺织服装等行业企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推广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创新变革,探索建设共享平台、共享工厂等新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新零售等新服务,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积极推动纺织制造业向以创意创新、设计引领的时尚产品制造转变,培育引进一批纺织服装工业设计中心、时尚创意中心,打造一批富有津南特色、品牌影响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产品。

3.阀门产业。

以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方向,聚焦超高压、高压、中低压等领域,依托小站工业区,重点发展闸阀、蝶阀、截止阀、止回阀、球阀、减压阀等产品,推动铸造、表面处理等环节精益化发展,以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为纽带,积极提升本地电机、泵阀配套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完善研发设计、试验检测、物流配送、商务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体系,大力引进高温、高压、耐蚀阀门和关键设备特种阀门等中高端阀门项目,加快推动大站阀门14.6万吨铸件、营盛达流体12.7万吨铸件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满足核电、大型火电、国防科研等高端市场需求,打造中高端阀门产业集群。

四、精准发力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一)实施产业创新能力跃升工程,建设产教融合新高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双一流大学创新源头作用和职业技术院校产教融合主体作用,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

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新动能引育,鼓励企业链接、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工程,大力推动信创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网络安全、集成电路、终端设备等产业链,力争在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重要突破。鼓励企业通过自建或联合开发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开展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福臻工业、荣程钢铁、凯尔测控等企业申报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利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承接国家重点项目。整合海棠众创大街、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等创新资源,联合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打造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标准咨询、技术支持、检验检测等服务,满足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

积极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大力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集聚资源、培育人才和协同创新等核心功能,将其打造成为智能科技、先进制造业成果转化“首站”和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研发机构联合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按照“科研+产业+资本”的模式,建立一批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通过许可、转让、入股等方式推动技术要素向中小企业转移,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商品的产业创新生态链。深化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校企对接合作机制,开展联合攻关、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建立技术成果“发现—跟踪—筛选—推进—转化”工作机制,承担技术成果管理与推广、技术数据库、项目推荐、产学研合作推进等功能。

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发挥职业教育资源集聚优势,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前沿,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实训基地、实践基地、培训基地、大赛基地和教改基地,打造成为一流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专业课程,建立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一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鸿远电气等实操性、应用性产教融合场景培训基地建设,探索设置“产业教授”等创新型岗位或特设岗位,打造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津举办为契机,加快发展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无人机应用、模具制造等优势领域,面向京津冀及全国地区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加速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打造“鲁班工坊”国际化品牌。

深入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发挥世界智能大会、国家会展中心等高端载体优势,提升“数据湖生态与数据智能高峰论坛”“津南区专题智能科技展”等影响力,加强本地品牌宣传及对外交流合作力度。加快构建品牌建设梯度提升体系,依托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载体,培育引进一批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深入开展工业老字号品牌振兴行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津南造”知名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华海清科等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智能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健全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建立一批品牌指导站和品牌培育库,打造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形成一批品牌咨询管理、价值测算、策划开发等公共服务平台。

(二)实施制造业产业链提升工程,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实施串链补链强链行动,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协同推进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特色主题园区,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

协同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坚持一群一策、分类指导,加快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开放协同、精准有效的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依托海河工业区、八里台工业区等园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4个产业集群;依托海河工业区、津南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积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先进钢铁材料3个产业集群;依托双港工业区、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基地等园区,加快培育先进钢铁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药、节能环保4个细分领域产业集群。积极落实产业链“链长制”,以串链补链强链为抓手,以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着力点,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材料4条主导产业链,落实好《津南区制造强区建设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不断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组建产业链专家服务团,定期排摸风险、破解难题、促进合作、推广经验,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打造一批产业主题园区。按照“一园一特色”原则,着力打造一批小而精、有特色的产业主题园区。依托华海清科、博力思、砺铸智能、天远三维等龙头企业,在化学抛光机、抛光液、封装测试装备、数控系统应用及开发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打造智能精益电子装备产业园。依托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引进上下游企业,加快推进卡萨帝、乐凯薄膜、智慧能源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智慧家电智能制造产业主题园。依托哈工福臻、新玛特科技等企业,聚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强化技术应用场景构建,打造机器人产业园。依托中国电科(天津)新材料科技园,聚焦大尺寸硅材料、特种光纤及器件等领域,加快新型半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打造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依托欧铭庄、凯尔测控等企业,聚焦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加快推进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工业自动化控制产业区。依托易华录、三六零等企业,聚焦智慧城市、物联网、科技孵化等领域,构建“大数据产业+双创中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大数据产业园。

(三)实施优势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激发转型升级新活力

着力引育领航企业,加快培育单项冠军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大力开展领航企业培育计划。紧盯国内制造业500强企业,招引一批领军型、平台型企业,形成示范带动作用。聚焦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遴选培育荣程钢铁、海尔等在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在产业链和资源配置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产业链带动作用的企业(集团),鼓励企业以品牌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兼并重组,以技术专有、标准领先、质量优秀为支撑,锻造国际品牌。鼓励企业争先创优,在智能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着力培育一批技术领航、产值领航、品牌领航的龙头企业,积极申报智能制造专项政策支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项目服务和环境营造方面的主导作用,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促进科技、产业、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向领航企业和优势企业集聚。

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种子库、培育库,强化对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动态管理,深入发掘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加大项目牵引、专家帮扶、投资跟进等支持力度,推动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支持企业专注细分市场,突出主业,深耕细作,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实现技术质量双提升、国内国际双领先。加快推动联东U谷津南科技企业港等平台类项目建设,定期开展政策咨询、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专业化服务,推动各类企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荣程钢铁、福臻工业、海尔、易华录等企业优势,积极探索推广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数据资源应用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引导本地龙头企业将中小企业纳入协作配套体系,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专业化配套集群,形成信息联通、品牌共建、高效协作的配套融通模式。依托制造业创新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等创新机构,鼓励龙头企业带领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打造以平台赋能产业创新的融通发展模式。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分享制造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信息支持和数字化、智能化、全产业链协同解决方案。鼓励大企业利用云平台将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引领带动与其配套的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推广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等信息化管理,加快发展柔性制造、仓储智能化等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产业链、创新链的重大需求和关键环节为导向,促进企业生产要素数字化、生产过程柔性化及系统服务集成化发展,鼓励工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集成应用、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以智能制造赋能传统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推广应用工程,引导企业创新应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等智能制造模式,集成运用生产及设备管理、智能仓储管理等先进系统,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壮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重点装备企业、软件服务企业向优秀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全面开展企业智能化升级咨询、诊断和综合评定等服务,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服务能力,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立足区域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石油装备)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医疗器械、阀门等领域传统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以品牌、技术、标准、质量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打造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助推传统制造业外贸出口提质增效。

(四)实施制造绿色创先专项工程,打造制造强区新名片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以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持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绿色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增强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制造理念,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高质量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建设,培育创建一批绿色工厂企业,开发推广一批具有无害化、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鼓励凌云汽车等企业申报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鼓励八里台工业园区等创建绿色园区,引导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打造涵盖供应端、物流端、数据端和消费端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强化绿色监管和服务,建立实施“有进有出”的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动态管理机制。

持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落实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不断提升制造业企业能效、水效水平,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审查和验收,严把低水平、高耗能项目准入关,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广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及“能效之星”产品,大力实施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计划,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加快实现绿色发展。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鼓励创建节水管理制度完善、用水效率高的节水型示范企业。大力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大宗固体废弃物、余热余压及废气综合利用水平。

强化绿色标准评价与服务能力。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为契机,鼓励引导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大院大所、新型智库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园区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咨询、综合评价、技术创新等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形成绿色制造创建项目培育库。引导一批提供评价咨询、技术创新、计量检测等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绿色服务平台,为绿色制造体系政策推广、信息交流等提供基础支撑。持续深化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专业机构为企业开展咨询评价等一揽子服务,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的成本。

(五)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引领工程,提供经济增长新动力

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强化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加快打造新基建产业生态。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加快5G应用推广,实施5G应用解决方案商引育工程,积极推动各类杆塔资源与通信杆塔资源双向共享和相互开放,实现5G网络全域覆盖,持续提升数字基建服务数字经济的能力。积极发展大数据中心,依托华录未来科技园、华为物联网创新中心、阿里云区域经济大脑等载体,完善产业链布局,重点引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优质企业,构建统一开放的物联网联接管理平台,保证海量数据的分析、整理、挖掘和网络安全。加快推进企业内网升级和外网建设,鼓励工业企业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推动信息技术网络与生产控制网络融合,推动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接入高质量外网,推动先进钢铁、装备制造等领域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不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以典型场景示范应用为切入点,加快实施“5G+X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深入应用,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打造15205G创新应用示范场景。大力推动5G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工业互联网软件和5G工业模组,发挥海尔智能+5G智慧园区、福臻工业5G+智能装配联合实验室等场景示范带动作用,以场景开放促进“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创新发展,探索共享制造、定制化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柔性高效、可靠智能的未来工厂。深化海河教育园区智能公交开发与应用示范场景建设,打造智能汽车科技展示、体验和试验平台,无人驾驶、5G智能网联开放测试区及产教融合、新工科建设示范区。加快推动荣程钢铁5G智能工厂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首个基于5G+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型架构的全流程钢铁智能工厂,力争成为国内冶金行业智能制造典范和标杆。

(六)实施产业协同开放推进工程,构建互补融合新格局

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充分发挥“津城”“滨城”的节点作用,建设高质量承接平台,加快与环城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推动与周边区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国家会展中心等载体优势,利用好津南教育资源及区位优势,推动产业要素、创新要素向津南集聚。大力加强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融合发展,围绕前沿技术成果转化需求,推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与滨海新区联动发展,建立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构建“津城”“滨城”研发、津南转化生产的新格局。加快与环城地区在智能科技、医疗器械、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实现协作配套联动发展,推动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探索地区间产业共兴、资源共享、市场共建新模式,加速构建协同互补的产业生态。

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三地优势产业,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合作体系,不断提升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化与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企业总部、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加强对重点招商目标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升资源匹配效率,吸引一批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集聚地。巩固提升“天津智谷”载体功能,科学布局现有楼宇资源、工业载体、商业街等平台,发挥海河教育园区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依托国家会展中心,高水准承办会议会展,推动产业交流、资源对接。

五、统筹推进优化完善空间布局

按照生态优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联动原则,抢抓绿色生态示范区、创新发展聚集区、会展经济功能片区和天津市“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战略机遇,进一步强化海河教育园区核心支撑作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园区载体作用,提升土地产出效益,统筹推进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园区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关联化方向发展,构建以海河教育园区为核心支撑的“一核六片区”发展新格局。

(一)一核

海河教育园区: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以及职业院校等高校科教资源为依托,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拓展产教融合新经济场景,打造创新资源集成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增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成为创新发展聚集区的“样板”工程和津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六片区

津南经济开发区: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聚焦智能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业态,巩固提升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势,西区重点引育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5G等智能科技企业,东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和海洋工程装备、医疗器械、新材料、现代轻纺等行业。大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培育创新业态、营造创新生态,持续提升园区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八里台工业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智能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实施串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推进华录未来科技园、中电科新材料产业基地、普信模具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华录BE数创空间、天大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孵化平台作用,高水平推进重大科研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以智能科技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京津冀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

双港工业区:以新动能引育为抓手,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服务等行业,加快推动锦联新经济产业园、恒生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引进策划运营、创意设计、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构建以会展经济为特色的都市型工业区。加快培育引进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构建数据集成、技术集成、系统集成、平台集成为一体的全流程服务链条,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支撑,打造新动能引育集聚区。

海河工业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聚焦智能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强化精准招商、平台招商,推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加快智能化装备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大力提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整体水平,推动生产制造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转变,加快引育会展服务、总部经济、智能制造、数字信息等领域的重点企业,配套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综合园区转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小站工业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聚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重点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工业阀门、压力容器制造、绿色建材等行业,加快引育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智能测控装备制造、节能研发与技术服务等领域重点项目,培育壮大节能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节能服务业,配套发展检验检测、安全环评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以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高端阀门制造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对高端项目的吸附力和承载力,打造以节能环保为特色的智能制造生产示范区。

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基地: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通用设备制造、工业阀门等领域,大力引进总部经济、文化创新、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政策向产业、企业集聚,加快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着力在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不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打造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核心引领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链长制”,统筹制造业发展全局性工作,研究解决规划推进过程中的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制定行动方案和实施步骤,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顺利推进。探索成立制造强区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前沿性、战略性课题,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搭建由工业主管部门、重点代表企业、行业协会商会、新型智库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提高规划实施效果。

(二)强化生产要素保障

积极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加快工业布局调整,提升改造工业载体,加快长期治理类工业园区撤销取缔进度,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供应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工业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优先支持优质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积极引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积极争取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支持,充分发挥海河智能制造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引领带动作用,重点投放智能制造及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相关的绿色智能产业领域,助力优质企业成长。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充分发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创新载体作用,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创新发挥商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产业发展和场景应用创造需求、提供支撑。

(三)突出重大项目支撑

充分发挥投资“压舱石”作用,瞄准重点行业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核心领域制造企业,加快引进一批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项目,通过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构建梯次接续、动态推进的项目储备格局。提升工业用地产出效益,加快制定工业项目亩均税收、亩均投资、亩均产值最低标准,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推动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以产业图谱为引导,以串链补链强链为抓手,以重点园区为载体,坚持优化增量与提升存量并重,做优增量强支撑,围绕产业链条、配套服务等重点领域,强化跟踪服务和协调推进,突出签约项目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力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做大存量挖潜力,聚焦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紧盯资金、用工、物流等关键生产要素,采取精准有效措施释放发展潜力。加快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分级分类建立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形成常态化、制度化项目推介机制。

(四)推动园区集约发展

统筹推动长期治理类工业园区(集聚区)的治理工作,园区(集聚区)内工业企业逐步退出,对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集聚区)及时组织拆除,加快工业布局优化,为绿色高质量发展腾退空间。进一步完善园区“腾笼换鸟”政策措施,加快闲置土地和低效工业用地清理处置,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探索建立企业综合评价、产业对标评价、区域绩效评价等机制,实施差别化要素价格、精准化要素配置、市场化要素交易机制,持续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加快制定工业项目亩均税收、亩均投资、亩均产值最低标准,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推进要素向园区集约、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不断提升工业用地产出效益,助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政策、融资、咨询、智能制造等相关服务,在制造业企业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审批立项、环境评估、资金筹措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持续深化“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制度,优化办理流程,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安商亲商兴商氛围。

(六)切实保障安全生产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大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园区安全预防机制,强化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规范园区规划布局,严把园区项目准入关,不断提升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效能。科学论证危化企业选址及安全优化布局,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项目严格审批。不断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引导重点行业规范安全生产条件,鼓励支持监管高危企业加大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和建设力度,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科技应用项目的投入,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机制,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制,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安全保障。

附件

津南区“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重大项目列表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生产规模

建设起止

年限

预计总投资

建设单位

1

晟翔年产加工塑钢节能门窗30万平方米项目

年产加工塑钢节能门窗30万平方米项目

2019-2021

0.62

天津晟翔塑钢门窗加工有限公司

2

华乾元贸年产200万套精密组合轴承智能制造项目

建设主体厂房2栋,研发大楼1栋,办公楼1栋

2019-2021

3

天津华乾元贸物流有限公司

3

伟泰轨道交通及新能源等行业配套装备项目

建设办公楼1栋、厂房两栋,购置安装激光切割机、数控冲床、折弯机、焊机等生产配套设备

2020-2022

1.6

天津市伟泰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4

哈工福臻智能制造项目

新建生产车间、办公场地、轻量化材料连接、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中心

2020-2023

6.525

天津哈工福臻机器人有限公司

5

盈达文教年产15.55亿支彩色铅笔生产基地项目

建设年产15.55亿支彩色铅笔生产基地

2020-2022

0.8

天津盈达文教用品有限公司

6

华海清科年产化学抛光(CMP)机100台项目

占地面积103亩,建筑面积5.77万平方米,年产化学抛光(CMP)机100台项目

2020-2022

5.4

天津华海清科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7

弘津伟业年产720套全自动智能燃气锅炉项目

建设厂房,年产720套全自动智能锅炉项目

2020-2022

0.91

天津弘津伟业新能源科技有限

8

聚鑫宏泰年产100台(套)非标机械设备项目

占地面积约26.1亩,建筑面积9115平方米,正进行厂区综合管网及路面施工建设

2020-2022

0.8

天津市聚鑫宏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9

运峰金属制品制造口型管生产项目

新建厂房及厂房配套附房

2020-2021

0.5

天津运峰金属制品制造有限公司

10

金凤科技智能芯片以及智能仪器仪表项目

生产水、电、热、气各类先进能源计量表

2020-2025

1.4

天津市金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1

天津泰康合众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生产造影设备及耗材、心血管导丝、导管等设备

2020-2025

1.72

天津泰康众合科技有限公司

12

中酶华诺生物(民祥医药)项目

建设血液透析产品相关生产及仓储配套以及生物药产品生产线

2020-2025

3

中酶华诺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13

欧尚元乳酸、聚乳酸研发中心与加工基地项目

淀粉糖、生物发酵行业

2020-2025

1.295

欧尚元(天津)有限公司

14

天津麦提瑞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双金属复合管产业化投资建设项目

双金属复合管

2020-2025

2.2

天津麦提瑞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15

变压器项目

变压器

2020-2025

0.67

天津市祥源安电源变压器有限公司

16

天津凯驰幕墙年产30万平方米节能门窗及建筑幕墙项目

节能门窗、建筑幕墙的加工、销售和安装

2020-2025

0.6248

天津凯驰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17

天津金龙焊接年产2000吨铜及铜合金焊接材料项目

铜及铜合金焊接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2020-2025

0.5095

天津市金龙焊接材料有限公司

18

天津鹏顺易达年产1000套模具产品项目

汽车车身模具、检具的设计、制造。汽车车身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

2020-2025

0.67

天津鹏顺易达科技有限公司

19

天津小站阀门基地搬迁入园项目

阀门及配件、机械设备、水暖部件

2020-2025

2.3263

天津营盛达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20

天津小站阀门基地搬迁入园项目

阀门及配件、机械设备、水暖部件

2020-2025

2.7047

天津市大站阀门有限公司

21

天津小站阀门基地搬迁入园项目

阀门及配件、机械设备、水暖部件

2020-2025

1.7776

天津市开源精工阀门有限公司

22

联东U谷·津南科技企业港

引进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的企业

2020-2025

3.5

天津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3

氢能源示范工程

一整套氢能源冶金中试基地

2020-2025

8

荣程钢铁集团

24

台烧结机采用烧结烟气循环技术

工艺配套设备包括烧结机台车密封装置、风系统补偿装置、气流分布装置、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等

-

0.6

荣程钢铁集团

25

棒材生产线改造

恢复9#-12#机架轧机以及相应的剪切、倒棱等精整设备改造

2020-2025

0.5

荣程钢铁集团

26

冷轧深加工项目

年产量50万吨

2021-2025

5

荣程钢铁集团

27

耐磨球深加工项目

年产量10万吨

2020-2021

0.5

荣程钢铁集团

28

建设焦炭和喷吹煤筒仓

新建6个焦炭筒仓及4个喷吹煤筒仓,火车受料槽及相应胶带机输送系统,承担火运焦炭和全部喷吹煤的连续接卸、贮存和输送任务

2020-2021

0.72

荣程钢铁集团

29

新建20000m3/h制氧机

淘汰2#15000m³/h制氧机,建设1台20000m³/h制氧机

2020-2021

1

荣程钢铁集团

30

新建独立的污水处理厂

将现有进入混合污水进入独立的新建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1.5万m³/d,处理工艺为高密澄清+V型滤池+RO+蒸发结晶

2021-2025

1.5

荣程钢铁集团

31

水上光伏电站(外包)

利用污水处理厂水池水面建设水面漂浮电站,总容量7.7MWp

2020-2021

0.6

荣程钢铁集团

32

冶金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

新建2条年产60万吨的高炉渣立磨生产线

2020-2021

1.32

荣程钢铁集团

33

复杂尘泥综合利用项目

采用转底炉工艺建设15万吨复杂尘泥综合处置生产线

2023-2025

1.7

荣程钢铁集团

34

高炉煤气精脱硫项目

购买硫化氢脱除装置,实施水解法羟基硫转化工程改造

2022-2025

0.65

荣程钢铁集团

35

中电科四十六所新材料科技园统筹项目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50亩,建筑面积53514平方米,项目总投资6.0705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2.4282亿元,预计2021年3月试生产

2020-2025

6.07

中电科四十六所

36

中电电力(天津)集团有限公司年产500MWH储能电站项目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17.4亩,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预计2021年8月开工建设

2021-2025

0.6

中电电力(天津)集团有限公司

37

天津恒元盛泰年产1000套模具产品项目

占地面积约15亩,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预计2021年8月开工建设

2020-2025

0.48

天津恒元盛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38

意德顺通新能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燃气冷凝炉及辅助设备、仪表研发、生产基地项目

占地面积约9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预计2021年8月开工建设

2020-2025

0.2

意德顺通新能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39

天津市冠航阀门有限公司年产50万台精密高中低阀门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6600万元,占地面积约29亩,建筑面积约2.4万㎡,2021年底前投入使用

2020-2021

0.66

天津市冠航阀门有限公司

40

天津腾品机电设备销售有限公司年产6000台潜水电泵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占地面积约10亩,建筑面积约7000㎡,2020年底前竣工

2020-2021

0.21

天津腾品机电设备销售有限公司

41

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基于5G的钢铁企业智能工厂建设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约41200万元,目前正处在技术协议确认阶段,项目已投入500万元,预计2022年12月竣工

2020-2022

4.12

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总计:41个在建或拟建项目,预计总投资为77亿元。

新媒体矩阵
政务邮箱
返回顶部